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心理健康 抑郁症 70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SMILE

生活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生活不像想象的那么糟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抑郁症离我们远吗?不远!

也许你的朋友圈就存在这种

“潜在抑郁症患者”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12月6日,华裔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张首晟的家人发布声明,确认张首晟于12月1日因抑郁症意外去世。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他因此获得物理界多项重量级奖项。

2017年,在以张首晟为首的多位华人科学家带领下,中美科研团队实现了物理学里的重大突破: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模。

有媒体文章认为,张首晟在物理学取得的成就,足以为他赢得诺贝尔奖,获奖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即使是这么一位顶级物理学家,最终也被抑郁症彻底击垮。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离开科学界,在娱乐界,最近也有一个人因为重度抑郁症频繁上热搜。

她就是米果文化副董事长、米未传媒的签约艺人兼主持人、大热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的辩手马薇薇。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奇葩说》是一个充满了欢乐的舞台,很多观点碰撞在一起,给了大家很多的快乐和思考。

谁也想不到,在《奇葩说》这个舞台上,贡献了很多金句、异常亮眼的马薇薇,却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

而另一位辩手高庆一,是一个人工智能的科研工作者,也是典型的精英,事业成功,非常有钱。他居然在十年前也得过抑郁症。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和晚报君有一样的感觉,真有很多人得了抑郁症?

没错!

从全球范围来讲,抑郁症患者的群体正在不断壮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发病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国内抑郁症患者已达到9000万+,但抑郁症的治疗率竟然不到10%。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抑郁症离我们远吗?不远!也许你的朋友圈就存在这种“潜在抑郁症患者”。

通过朋友圈,了解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不难:

晒娃的宝妈,加班的白领,网红店打卡的女生;

热爱游戏篮球的男孩,喜欢分享鸡汤养生文的长辈,还有从不发朋友圈的“隐形人”……

朋友圈成了一个人的另一张“脸”。

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你的朋友圈,不止暴露了你的生活,还可能暴露了你的抑郁倾向。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晒照狂魔”最容易判断是否抑郁

一项发表在EPJ数据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只需要根据Instagram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可以识别一个人是否有抑郁倾向。预测准确率高达70%。

研究人员选取了包括健康人、临床抑郁症患者、以及患过抑郁症后康复的人在内的166位Instagram用户。

对他们发在Instagram上的四万多张照片进行了人工评分和电脑测评。

人工评分时,实验员根据照片给人的直观感受进行打分。

电脑测评则是借助软件,分析照片的色彩饱和度、亮度以及清晰度,同时还会通过面部识别监测人脸。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图片来源:《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论文截图

测试结束,研究人员发现:

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偏爱模糊褪色或者“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非抑郁用户则更喜欢色彩明亮丰富、清晰的照片。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图片来源:《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论文截图

抑郁用户更喜欢用黑白滤镜,非抑郁用户更偏爱彩色滤镜。

有抑郁倾向的用户,更喜欢发布含有人脸特写的照片,照片中的人数比非抑郁用户少很多。

抑郁患者或有抑郁倾向者发布的照片,收获的评论数要比非抑郁用户多;但非抑郁用户获得的点赞会更多。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虽然距离精确预测还有一段距离,可这种方式,对普通人来说,却有着重大意义:

也许多留意一下朋友圈照片的细节,就能在某个时刻拯救一颗濒临崩溃的心。

朋友圈碎碎念,你可能只是在假装快乐

一张普通的照片就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

那一段精心编辑的文字又是否能暴露一个人的状态呢?

国内也有人做过一项实验:通过学生用户在微博上发布的动态来识别他是否患有抑郁症。

研究人员抓取了学生们的个人资料和微博信息,给非抑郁用户和有抑郁倾向的用户分别做了人工标注。

确认了关键词词频、表情符号频率,对比了这些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语言、行为各方面的差异。

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算法,建立了一个“抑郁倾向用户分类识别模型”。

结果显示,在社交网络中,潜在的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

“在休息时间活跃,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意愿更低,在网络中受到关注也比较少。”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倾向,远远超过非抑郁用户。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图片来源:《微博社交网络中的学生用户抑郁症识别方法研究》

比起朋友圈,现代人似乎更倾向于在微博表达负面情绪。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一些不敢发在朋友圈里的话,大多消极且丧。

朋友圈一片岁月静好,微博翻了几页只有“人间不值得”。

微信里是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微博里是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绝望少女。

只是因为微信里的大都是熟人,而微博可以只有自己和陌生人。

那些不想被人察觉的痛苦,就一股脑地丢到更加无法被人发现的地方。

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时不时会在朋友圈里刷出这样的一些动态:

“生活不顺吗?多照照镜子, 你就明白原因了。”

“如果摆错地方,钻石也会被当作石头。但石头不管摆哪,都还是石头。”

一段看似调侃实则丧气的文字,再配上一张表情包。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或者是晒出一件刚经历的伤心事,可非要用“我没事”来掩盖。

想得到安慰,又要假装坚强。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心理科医生表示:“人们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往往受到性格的影响,有的人善于管理情绪,有些人则不善于管理。

同样的一个小事故,可能有人会开开玩笑就过去了,有的人则会愤怒。”

发朋友圈来宣泄负面情绪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可“情绪会裹挟思维,如果不积极管理、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影响到对生活的认知,不管发生什么,都会给自己负面暗示。”

这样潜在的抑郁症患者,需要自己稍稍“走出来”,更需要朋友多给他们一些关心。

通过朋友圈,或许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抑郁情绪。

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假装快乐。

多看看朋友圈,有时你可以救人一命

很多时候,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情绪的低落,却很难察觉身边朋友的异样。

尤其是那些选择用微笑掩盖悲伤的人。

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常见心理疾病,叫“微笑抑郁症”。

患者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内心却时刻承受着抑郁的折磨,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外表性格张扬的陈奕迅,会唱《孤独患者》给自己听:

“我是个有情绪病的爱哭鬼,表面是乐观的人,偶尔会许多感触,不是不知足,我很知足。可心中就是有一股闷气,很难过。”

2012年3月17凌晨,微博名为@走饭 的南京高校学生马洁上吊自杀。

自杀前,她通过微博时光机在3月18日发出遗言: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其实她在微博里,也写过很多有趣的小段子。

一边展现着幽默风趣,一边倾诉着自己的绝望。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你看的朋友圈,其实是朋友发出的‘求救信号’。”

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职场要求所有人“刀枪不入”,成人世界要求人“不动声色”,父母要求孩子“乐观坚强”……

于是只好藏起悲伤,带上“微笑面具”。

偶尔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把自己的失落小心翼翼地藏在朋友圈里、歌词里……

或许,关于抑郁症的研究能否真的用来预测抑郁症,实验结果并非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

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

是不是可以偶尔给予一些朋友更多温暖?

抑郁症不是绝症,大约85%的抑郁症患者都会克服病魔,而不是走上自杀的道路。

有网友在Instagram上发现一件暖心的事情:

当你搜索#depression(抑郁症)的时候,系统会自动询问你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否需要帮助。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未必所有抑郁倾向的人,都会被这一点小小的温暖感动。

但可能每一个正在经历抑郁情绪的人,都希望在难过的时候,能有一双手稍微拉一下他们。

2017年美国MTV 音乐录像带大奖现场,三位说唱歌手带来了《1-800-273-8255》这首歌。

一群人穿着白色T恤走上台,他们的衣服正面无一例外都写着一串号码“ 1-800-273-8255 ” ,背面写着 “ you are not alone ”(你不是一个人)。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这串号码是美国预防自杀热线 。

而穿着白色T恤的所有人,都曾有过自杀经历。

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观众:

当你感觉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的时候,别忘了寻求帮助,你永远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第二天,打入预防自杀热线的电话,出现50%的增长。

警惕!你发的朋友圈,正在暴露”潜在抑郁症“倾向

标签: 潜在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