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可能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会自杀。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调节没有明确答案的不适感。
虽然无法给予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帮助社会对想要自杀的人有多一些理解,并延伸讨论这些观点在在自杀防治上的应用。
有时候会听见这样的说法:“TA有抑郁症。”好像抑郁症是一切的解答,有了这个答案便可以不再深究。
的确,抑郁症与自杀两者的关系紧密:自杀意念是抑郁症症状之一、罹患抑郁症也的确会增加自杀死亡风险。
但是,不是每个有抑郁症的人都想自杀,也不是说每位自杀的人都有抑郁症。事实上,许多被救回来的人都曾表示懊悔,对自己会企图自杀这件事感到诧异,更对自己的不可预测性感到害怕。
01.
他们为什么想要自杀?
过于简化自杀成因,会忽略自杀这个现象、行为背后的脉络,也忽略可以介入的机会。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不同,造成不幸的事件与脉络也大不相同。
即便如此,临床心理学的自杀研究,整理、归纳出想自杀的人共同的状态、过程。虽然无法给予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帮助社会对想要自杀的人有多一些理解,并延伸讨论这些观点在在自杀防治上的应用。
临床心理学界曾提出过人际自杀论。该理论认为自杀意念由两种核心概念构成:无归属感和无能累赘感。
无归属感是一种无依无靠的状态,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相互照应的关系。即使身处在人群中,也感受不到与他人间的连接或来自他人的关怀。
这种状态令人感到孤单,想要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却无所适从:没有任何人可以给我帮助、我是否活着没有人会在乎。
无能累赘感是一种觉得自己很没用的心境,往往会觉得自己造成他人的困扰:活着对身边的人来说是种负担、死了比活着有意义、他们没有我会比较好。
这些想法容易使人自我厌恶。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能、累赘,又感受不到任何归属感,则容易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没有救、未来没有希望,进而萌生自杀的念头或意图。
除了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之外,一个自杀身亡或险些丧命的人,还必须拥有“自杀行动力”,即有自杀的能力。包括个人不怕死、不怕痛的心态,也包括环境中是否容易取得致命性高的自杀工具。
最致命的组合,便是除了觉得自己无能、没有人爱,还有可以容忍自杀过程的能力以及容易取得自杀工具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提升环境安全,包括降低环境中取得自杀工具的机会,是自杀防治重要的一环。
02.
生命中最危险的几分钟
自杀往往是冲动之下的行为,渡过最危险的前几分钟是关键。
了解一个人如何从有自杀念头到实际企图自杀,也帮助我们思考可以如何介入这个过程。一份研究为了了解自杀危机的时间长短,访谈了153位自杀未遂但险些丧命的人。
他们发现,有近四分之一从下定决心到企图自杀中间,只间隔了不到5分钟时间。另一份研究则发现,将近一半的企图自杀者,是在有自杀意图的10分钟之内企图自杀。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自杀往往发生在有自杀意图的前几分钟。因此,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安全渡过最危险的前几分钟,可以大幅降低自杀的机率。
企图自杀的人,往往处在情绪高张且紧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思绪并不清晰,往往将平时的努力、他人的教诲、自我的勉励抛诸脑外。
这种时候大脑已经被苦痛淹没,需要额外的备忘录,告诉我们怎么做、怎么安全渡过危机。
在部分心理治疗中,有一项称之为“痛苦承受力”练习。该方法源自辩证式行为疗法,意思是:即便在极高的痛苦之下,透过增加痛苦承受力的练习,让痛苦待在可以忍受的范围,而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冲动,安全渡过痛苦高峰期。
所谓忍受痛苦,并不是喜欢或接受痛苦,也不是在鼓励人吃苦,更不是指投降、放弃。增加痛苦承受力的意义,是透过改变情绪的生心理机制,帮助自己渡过痛苦的尖峰。
即便令人痛苦的事实还存在,心理空间比较能够容纳受伤悲愤的自己,进而有机会从困境中解脱。
03.
我们都可以试图理解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自杀往往是一种为了脱离苦海,却找不到其他出路,在绝望之中以及冲动之下的行为。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不再痛苦,大部分的人不会选择自杀。
有时候,想要自杀的人需要的不是别人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多一些理解。理解不是认同,而是让他有被了解、不孤单的感觉。
在还没觉得被理解之前,努力开导只会徒劳无功。当人不被理解时,很多时候会选择沉默、不愿多说,也有时候会跳针一直说一样的事,企图证明“自己真的很惨”。
当人被理解时,情绪才有发泄的出口,才有余力及空间整理思绪、解决问题、面对现实。
生活中充满压力的事太多,郁闷的人其实也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回头看人际自杀论,善待他人,不带评价地理解他人背后的故事,可以使无助的人在昏暗之中看到一丝曙光,让人感受到真诚的关怀。
不要小看普通好人的力量,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善意的举动,是否是另一个人生命中的转折点。
来源:凡姐,有心人事
标签: 自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