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6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6月25日上午10:28,17岁的汉江科技学校中专生余骏,从实习的深圳市华高王氏科技有限公司宿舍楼6层阳台跳下。即便立即被送到了医院,可余骏还是在当天因抢救无效死亡。

以往一提到青少年自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总是:现在的小孩太脆弱了,抗打击能力太差,一言不合就要生要死。

但这一次杠精们先别说话。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少年不是自杀,而是生生地被资本主义“谋杀”。

2021年6月10日,汉江科技学校计算机专业2019级的90多名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来到深圳工厂实习。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分配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而是被当作普通劳动力分配在不同车间的流水线从事体力工作。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每天工作11个小时,每小时14元薪水,需要连续上夜班,经常连饭都不能按时吃。很多学生因为高强度的劳累身体皆产生了不适,甚至不同程度的受伤,但是工厂不允许请假,甚至连在岗期间说话都要被记为旷工。

学生忍受不了想请假回家,学校就拿不能完成实习就拿不到毕业证相威胁,很多学生只能生生地忍着。余骏,因为身体原因曾多次向工厂方请假均被拒绝,不堪忍受非人道重压的余骏,最终选择一跃而下,解脱自己。

这件事情的本质实际上是工厂和学校合作,以学籍毕业证相要挟,强行压榨学生劳动力。其实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在职校屡次发生,只是这一次受害者碰巧进入了互联网,才得以让很多人知晓,原来在我们的这个民主时代依旧处处存在着惨无人道的压榨。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是的,距离一个和谐友好的文明社会,我们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家夏衍曾写道:“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这些殖民主义者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更令人心痛的是,锭子上的冤魂有的竟仅仅只有十七岁,还没来及好好看过这个世界,就被迫带着绝望离开了。

斯以为余骏真的不是脆弱,试想一下,一个成年人在高压之下尚且会委屈、心酸,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孩,在被资本主义压榨到身体机能紊乱,人生随时可能因为学校的一句话而被断送时,那种恐慌和无助实质上战争中的难民没什么区别。

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逼迫他失去了正常思考的能力,他又怎么可能寻找得到其他出路?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当活着成为一种极致的痛苦,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适用,不管你身处哪个社会阶层。

悲剧已经发生了,但我们不能让悲剧再重演,余骏去了没有压迫的世界,但现实世界可能会有出现下一个、下一个余骏。我们只有反思,不断发声,才有可能减少直至杜绝其他孩子遇到这样境况,退一步讲,至少我们可以提前筹划如果遇到这样境况,孩子们该如何求救。

有位哲人说:悲剧+反思=进化。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将悲剧反复咀嚼,从中找到避免历史重演的原因。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应该认识到两件事情:

第一,不要让资本过分地进入教育领域

资本的嗅觉很敏锐,哪里有利可图它就会在哪里出现,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和动物世界区分开来,就是因为人类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对抗劣根。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每个社会的教育领域都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未来强弱,因为更新换代是世界的运行规律不可违逆,只有让正当接受教育的人真正吸收到养分,他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如果因为资本的逐利而损害了年轻人的生命能量,即便短期看是得到了利益,但放在时间轴上看,就是给整个社会埋下了祸根。所以,管理者理应严格监管教育领域的资本,不要让资本损害了年轻人。

第二,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来看,未来的社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竞争会日趋激烈。因此不管是师者还是父母都要尽可能地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早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内心世界。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余骏事件出现后,也有一些网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行实习的有90多人,为什么其他人好好的,就余骏一个人跳楼了,是不是这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对此问题,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但可以确定,促成余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绝对的外部条件。可是如果余骏有绝对强大的心理,或许悲剧就可以避免。人是一种很脆弱但同时也可以很强大的物种,关键在于个体看世界的态度、角度。

心理学上认为,只要主体认定一件事构成威胁,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压力源。而可以战胜这种压力的根基就是主体拥有绝对的自信,自信带来的能量可以让他们在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时都鼓起勇气去面对。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的自我价值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自信的前提,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足够爱孩子,那么孩子相对来说心理就会更加健康。

17岁中专生实习期自杀:怪孩子内心脆弱前,先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余骏事件中,据相关报道可知,余骏在死亡前曾给父亲打电话说过实习期间面临的艰难,但父亲出于余骏前途的考虑对其说再坚持一下。

或许这也是压垮余骏的一根稻草,因为当我们面临一件极其困苦的事情时,即便我们内心知道我们应该一往直前,但内心依旧希望亲人会接纳可能会失败的我们,亲人的安慰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即便我们失败了,也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烂人。

可惜余骏不够幸运,可惜余父没能感受到儿子的痛苦。

逝者已逝,唯愿天堂没有压迫。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Alfred Adler, translated by Zhou lang. what does life mean to you [M].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标签: 自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