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产生相互依赖的恋爱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64

为什么会陷入相互依赖的恋爱周期里呢?这里面有一种心理原因。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就人的内心而言,自己能意识到的称之为意识,而自己意识不到的被称之为无意识。相互依赖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内心生成的一种机制,自己也知道都做了些什么,也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是从这种状态里脱离出来却非常困难。所以,为了从相互依赖的恋爱中摆脱出来,第一步是要认清那个无意识的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相互依赖背后的那个无意识机制在深层心理层面彻底清除,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孩提时代与父母的关系中找原因。

孩童时爱的感受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全知全能的神,为我们提供食物、安全、保护、爱等等,所有的一切我们都听命于父母。反过来父母也像奴隶一样伺候着我们,我们饿了就哭,父母马上给我们哺乳;拉了尿也是哭,父母赶紧给我们换尿布,擦拭清洗。如果我们还是哭闹不止,父母就竭尽全力来哄我们,用取悦的方式让我们安静。可以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这个时期,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不只是生身父母,即便是非亲生父母也是同样,都是以照顾我们为中心的),我们意识不到父母和我们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欲望满足了,一切就都OK 了,不存在他人的视角,世界就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存在的,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这个时期被称为“自恋阶段”。稍微大一点点,我们依然还是想让父母满足我们的一切,如果得不到,我们还是用“哭”来抗争,接下来父母在对待我们的态度上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不听话那就自己来吧,即使哭也不行”,这个时候,我们会忽然感觉到,原来父母和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这个事实会慢慢地被我们所认识和接受,这就到了“分离”和“ 独立”的阶段。

对孩子来说,这种“ 分离”和“ 独立”是人生第一次大的考验,等于原本赖以生存的安全环境突然崩塌了。能不能顺利逾越这个“ 分离”与“ 独立”的阶段,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父母如何适当地给孩子提出要求,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作为父母来说,把握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一边要根据孩子的要求有所回应,一边还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只是孩子的伙伴,孩子应该独立面对外部的世界,绝不能停留在依赖父母的惯性当中。如此一来,什么时候应该“ 接手”,什么时候应该“ 放手”,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 接手”过多的话,就会对孩子形成过度的保护,孩子会永远停留在自恋阶段。相反,如果“放手”过多的话,孩子又会产生被抛弃了的孤独感和自我否定感,会造成分离的恐惧感太过强烈,反而迈不出第一步。

父母的爱也可能会伤害孩子

听说过“毒父母”这个词吗?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所著的《中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 一书。

可能有人会觉得用“毒”这种词汇形容父母有点太过分,但确实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的所做所为给孩子的未来和人生带来的是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伤害,但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毒亲”这个词在一部分人中间很流行,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概念,被很多人所理解和认同。

苏珊·福沃德所说的“毒父母”是指像神一般的父母、不履行义务的父母、控制欲很强的父母、酗酒成性的父母、语言尖酸刻薄的父母、有暴力行为的父母、性成瘾的父母等等。要想了解各种“毒父母”的详细情况,不妨读读《中毒的父母》这本书。由于父母各种不恰当的言行给孩子造成了严重影响,结果孩子会出现诸如“罪恶感”“自我否定感”“ 无价值感”和“ 绝望感”等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和情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即便和父母分开,或者即使父母不在了,植入内心的这些负面情绪和情感依然会持久地存在,一生都很难剔除。被“毒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没什么幸福感可言,也谈不上心灵的安逸,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的能力非常低下,可以说“毒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一生的。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从父母的身边分离独立出来的过程,单纯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毒父母”身边成长起来的孩子,顺利实现分离和独立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往往沉溺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爱,或想要得到爱,而且会一直保持着一种对爱的高强度的索取模式,几乎没有从父母那里分离和独立出来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得不到父母应该给予的由爱而转化成的支持和安全感,所以,孩子会一边祈求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照,但从内心深处又记恨着不爱、不关心、不保护自己的父母,这种记恨有时会发展到憎恨的程度,当然,自己未必能意识得那么清楚。

父母过度的娇生惯养乍看起来好像是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其实那些爱多半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支配性的爱;还有一种父母是在对孩子的期待中才有爱,期待没有了,或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希望时,就会被冷冰冰地推开,这对孩子依然是种伤害。对于这些父母,他们年龄稍大一点后,会从孩子对他们的态度上感受出一些问题,但想挽回那些“已经失去的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时他们会对孩子说:那个时候确实有些地方照顾不周,但不管怎么说,父母都尽心了,天下的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生活总不能像电视剧吧,都那么合情合理,顺心顺意。还会再三强调为了养孩子不知道付出了多大的辛劳,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会一直否认孩子提出的一些质疑。儿时深受“ 毒父母”影响的人,就这样每次想跟父母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时,都会被父母数落一顿,被父母非常合理化的理由和解释挡了回来,最后只能什么也不说了。

人长大后要离开父母,然后有自己的交往,精神上也要脱离父母,这是必然的事。对相互依赖症者来说,在深层心理方面其实一直会受父母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离开了父母,不需要父母再给予直接的爱或关照。但当他们遇到亲密的人,特别是恋人时,在他们的深层心理方面会把恋人当成父母,想从恋人那里把孩提时期没有得到的爱弥补回来,这是恋爱依赖症者普遍具有的一种补偿心理。

为何会产生相互依赖的恋爱心理

苏珊·福沃德在另一本书《有一种病叫爱情》(Obsessive Love)里写道:对于恋爱依赖症者来说,恋人就是“象征性的父母”,在深层心理上恋人是现实父母的代理(本人是意识不到的,在恋爱过程中,自己既扮演小时候孩子的角色,又会在恋人面前扮演小时候自己父母的角色)。这就是相互依赖症者紧紧抓住恋人不放的缘由,对他(她)来说,恋人就是父母,因为是父母,就得紧紧地黏在一起;因为是父母,就不能离开;因为是父母,对方和自己的心理界限就没必要那么清晰;因为是父母,就不能这么随便更换。正因为儿时经历过最痛苦最害怕的事(被父母伤害),因此最担心再次经历这种灾难,所以即便选择了一个很差劲的恋人,也绝不想放弃,而是竭力地忍耐,不断地努力,这就是相互依赖症者紧紧抓住恋人不放的心理原因。

标签: 恋爱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