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如果大家有刷微博,那你就会发现一个微博最热的话题:
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
这是怎么一回事?
在2016年,大学生西西(化名)发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将同性恋归类到“性心理障碍”。
一年后,西西以产品质量纠纷为由起诉该出版社以及书籍销售平台。
目前,案件3次开庭延期,西西说将坚持下去。
那么,同性恋真的是心理障碍?
想必不少人在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也和西西一样愕然。
而同性恋的人群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书上所言的有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同性恋
百度给的解释是: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
而这种现象不只是出现在人群中,在很多动物中也存在着这类行为。
同性人群也远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就拿同性恋人群来说,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堪培拉国会议员黄英贤、好莱坞梦工厂三巨头之一的大卫格芬,以及我们所熟识的哥哥张国荣、台湾名嘴蔡康永、NBA球星贾森·科林斯、《生活大爆炸》Sheldon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等等等等,都纷纷公开宣布自己出柜。
据不完全统计,同性恋人群约占总人群的5%左右。按中国14亿人口来算,约有7000万人。
7000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世界上超过这个人数的国家也不过才19个。
而由LGBT(女同、男同、双性恋、跨性别者统称)群体的需求带动的经济,占据全球消费市场的5%-10%。这样衍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粉红经济。
同性人群的起源也远比你想象的早得多
像是古希腊神话中追求美少年的宙斯、阿波罗、波塞冬和丘比特。
力主“神圣之爱”的柏拉图,阉割男童娶为“新娘”的凯撒大帝。
“与上卧起,宠爱殊绝”的汉成帝,曾主持皇帝废立西汉权臣霍光,魏晋南北朝好男风的贵族子弟……数不胜数。
《红楼梦》中的冯渊也是如此:一个小乡宦之子,父母俱亡,又无兄弟,守着些薄产度日,年纪十八九岁,酷爱男风,不好女色。
你所熟知的龙阳之好、断袖分桃也都是古人对同性恋的称呼。
由此可见,由古至今,国内外的同性之风一直盛行。
哪怕受到《圣经》的批判,哪怕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也压制不住同性之真爱的流行。
再来说说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同性恋是一个很复杂的性取向问题,无数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纷纷表示,性取向是由先天基因所决定的,且无法被“矫正”和改变。
而成长环境、家庭因素、个人经历则只会决定你意识到性取向的时间早晚而已。
国内同性恋现状如何?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像是美国、法国、苏格兰等21个国家是允许同性恋进行结婚的。
而国内的同性恋婚姻维权案件,纷纷以败诉告终。
而社会不能接受同性恋的原因则是以下几个:
家庭压力他人看法孤独终老艾滋病等传染病为此,约占80%的同性人群最后会步入婚姻。
但也不乏有部分同性利用试管婴儿技术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过着自己想过的幸福的生活。
同性恋真的是心理障碍吗?
说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的人你怕是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0年5月17日就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除名。
换言之,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般,爱情也是如此,你喜欢的人恰好是同性,你只喜欢同性,仅此而已。
正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性健康中心的张北川教授所言:“这是大众性文化的落后,在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才致使我们的社会不接纳同性恋。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其多一分宽容呢?
你认为同性恋是有问题的,恐怕在他们眼里也会认为恐同是心理疾病。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他们的幸福雨女无瓜。
望大家不要带有色眼镜看待同性人群,多一点理性客观,尊重别人的选择,尊重世界的多元化。
标签: 同性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