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家和计划——徐汇区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构建
项目周期:2017年1月始至今
机构名称:上海市徐汇区心理咨询协会、徐汇区妇联
服务受益方:徐汇区区域内家庭
所属领域:婚姻家庭
案例摘要
全国不断增长的离婚率和婚姻家庭危机案例令人震惊。从2015年至2018年,徐汇区四年的整体结离比为2.2:1(全国范围内结离比为2.4:1)。进入诉讼的婚姻家庭纠纷量上升,从2014年至2018年,区法院受理的婚姻类案件收案占到家事类案约50%,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离婚率逐年递增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高发、低龄和重症三个特点,各种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支持是人健康的重要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及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家和计划”主要围绕四部分内容展开:常规工作——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科普育儿知识;特色工作——创办亲密关系培训 护航家庭和谐;重点工作——加强心理危机预防 助推家庭成长;难点工作——协同整合社会资源 专业化解危机。
项目促进了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为社会心理服务累积了大量宝贵的一线案例;提升了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协会百余位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得到磨砺,社会心理服务骨干脱颖而出。
《探索育心模式 呵护健康心灵》一文被“上海市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现场会”编录在册;《汇缘启航——新人成长体验课程》获2017年上海市妇联“寻找公益创变客”大赛二十强;相关的实践内容,被《中国妇女报》、《第一教育》、《东方教育时报》跟踪报道;报送的两个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个案都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优秀案例”称号。
案例背景
一、离婚率和婚姻家庭危机案例持续增长
全国不断增长的离婚率和婚姻家庭危机案例令人震惊。据民政部发布统计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离婚率已连续14年呈递增状态,上海的离婚率近年来已达40%左右。
在更加激化的、进入诉讼环节的婚姻家庭类纠纷中,离婚的占比更高。在全国层面,201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从2013年至2017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3139.7万件,其中审结婚姻家庭案件854.6万件,整体占到民事案件的27.22%。这五年间,婚姻家庭类案件增长了13.5%,上升态势明显。
在离婚率逐年递增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高发、低龄和重症三个特点,各种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支持是人健康的重要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及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二、婚姻家庭面对的时代挑战
1、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断点难续
家庭由40、50的入伙式、60、70的搭伙式演化成80、90的合伙式。原生家庭传统在传承中不断引发冲突。年轻人走出原生家庭到自己组建家庭的时间不断延长。
2、家庭功能边界不断被社会击穿
中国人传统家庭的经济、生育、赡养、性爱、娱乐、保护、宗教等功能不断为社会分工精细化所取代。生老病死、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琴棋书画,全部社会化服务保障。家庭功能极具弱化。
3、婚姻家庭消费比出现严重倒挂
住房、教育、养老、情感维持成本不断增加,预期收益明显减少,婚姻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4、二次元宅文化的影响渗透加深
萌宅腐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啃老族、不婚族、丁克族、冷淡风盛行,CP等替代性两性关系此起彼伏。
三、国家的国策制定和发布
2016年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2018年10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都明确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平安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帮助家庭成员促进人格完善,发展自身潜能,解决婚姻、亲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促进和谐生活,提升幸福感。
作为区域内唯一一家心理专业协会,促进区域内家庭和谐稳定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创新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方式,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几年来,协会积极探索“家和计划——徐汇区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并得到了各级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
需求分析
徐汇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2018年底,户籍人口户数33.44万户。
一、婚姻家庭矛盾现状
1、离婚登记情况
从2015年至2018年,徐汇区共有14053对夫妻到民政部门登记离婚,近四年的整体结离比为2.2:1(全国范围内结离比为2.4:1)。
2、进入诉讼的婚姻家庭纠纷量上升
徐汇区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徐汇区法院受理的婚姻类案件(案由主要包括离婚、离婚后财产、抚养权、探望权纠纷),收案共计5412件,占到家事类案约50%,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区域内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增幅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相应地也反映在家庭寻求心理服务方面。
邀请协会举办心理公益讲座和沙龙的需求量、公益咨询的服务受理量逐年上升。2015、2016两年,区域内社区、企业、机关、学校要求协会举办心理讲座、家庭教育活动共83场,2017、2018两年则急剧增加至274场;心理咨询服务的受理量从2015、2016两年的126人次,上升到2017、2018两年的314人次,其中心理危机干预服务17人次。公民对于婚姻家庭和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心理服务等途径保障婚姻家庭幸福和身心健康。
具体来看,心理讲座和沙龙的需求类型主要为家庭教育、职场压力、情绪管理、常见心理问题的辨识和应对、危机干预的知识普及等;心理咨询的受理类型以婚姻家庭、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这两类为主。
三、婚姻和谐家庭和睦需要培训
婚姻的经营、子女的教育需要学习和训练。中国社会离婚率、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持续增长,不少问题的关键点,就是在于婚前、婚中缺乏必要训练,夫妻双方缺乏足够的生理和心理准备,对婚姻的理解、科学育儿的认识不足。以前我们往往只做干预,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几乎破裂时才介入,结果并不理想。
单纯挽救离婚率、青少年问题的攀升并非“家和计划”的初衷。几十年来奉行的独生子女国策和近几年才开始推行的二孩政策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生代们的婚姻观和婚姻模式已悄然改变,急需探索一个“新生代婚姻模式调整方案”,对即将迈入婚姻殿堂的新人以及处在危险年龄段的婚姻人开展婚姻辅导和培训、对高焦虑的父母开展科学育儿的训练,培育塑造品牌项目融入婚姻家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加以普及推广可行,且是一件有功德的事。
服务过程
徐汇区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一、常规工作——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科普育儿知识
2017年起,我们摒弃“碎片化”活动,开始编写家庭教育的系列方案,每年策划1个系列6个主题,组织至少有十年以上家庭教育丰富经验、愿意参与社会心理公益服务工作的老师成立专家团。在上海市妇联、团市委、徐汇区妇联、徐汇区卫健委等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在区域内共开展274场活动,指导家长运用科学方法育儿。
每次活动后,政府平台反馈家长通过扫码显示的满意率达到99%以上。活动结束后我们向家长提供协会二维码,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专业的后续支持,让家长可以长期持续用公众平台学习心理学知识,当出现问题和困惑时能及时得到支持和专业指导。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我们对有需求的家庭进行314次公益个案辅导,包括对危机事件的介入。
在个案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源都和父母不能处理家庭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很大关联,他们不懂得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只有健康的夫妻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良好有序的家庭生活,它是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
二、特色工作——创办亲密关系培训 护航家庭和谐
国内著名婚姻心理学家贺岭峰说:“新时代婚姻家庭的主要关系从共有财产、共育孩子、共享情感转化成为了相互投射认同、相互契合疗愈、相互支撑发展,由一丛相互缠绕的藤变成了两棵同气连根的榕,是相互滋润调养还是彼此采吸掠夺,决定了亲密关系是相爱还是相杀”。
2017年年初,我们有幸在徐汇区妇联和徐汇区民政的大力支持下,引进贺岭峰教授和他的博士团队,尝试将原本在离婚时进行的“疏通、劝和”工作前置到结婚登记这个最甜蜜的时期。2018年,我们又针对有孩子的父母开展培训。
经过不断的艰苦打磨,最终成功研发沪上首创的品牌婚姻课程:《汇缘启航——新人成长体验课程》和《汇缘护航——夫妻成长体验课程》。各分为四个和两个活动主题。
这两个系列课程都是以现代心理学对人际、婚姻及家庭关系等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为数据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家庭理念精髓,将人际沟通和影响幸福婚姻的方法、途径融入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旨在帮助夫妻建立正确的家庭观,为刚登记结婚的新人和进入婚姻10年左右的夫妻提供最新的心理成长体验,引发思考、改变认知、指导行为,进一步夯实稳固亲密关系和婚姻结构,为家庭和谐护航。
两年里,我们共开展了29次活动,每次服务八到十对夫妻。优质的课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均予以宣传报道。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参加完课程的夫妻留下的感言:“异常有感触的课程,尤其是体验的环节感受到了一种不被打扰的完全沉浸其中的亲密”、“课程的代入感和实际操作力强,对婚姻的保鲜有极强的教育和提示作用”、“了解到目前社会的婚姻状况,有危机感,也了解到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非常荣幸能参加,原本心里的怨气在上课过程中都烟消云散了”…… 这些真情实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源泉。今年我们将尝试对离婚劝和成功的夫妻举办沙龙,以固化劝和成果。
三、重点工作——加强心理危机预防 助推家庭成长
全国妇联发文提出,要做好婚姻家庭危机的预防工作。2017年始,在调研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有强烈需求、盼望提供延伸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创办了“夫妻同行-家庭成长工作室”,目的是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对家庭工作进行体系化的深耕。
我们在社区的招募以家庭为单位,提出“4+1模式”(四类模块和一张证书)。每周分别安排针对父母、孩子、家庭的主题活动,并对每户家庭安排咨询师展开针对性的深入辅导,改善家庭教育氛围,助推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历时两年多的工作获得了可喜成果,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和反馈,我们向三批138户家庭颁发了“家庭成长结业证”,《第一教育》、《东方教育时报》等专业权威教育媒体跟踪报道。今年我们要“社校联动”,对更多的家庭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助力家庭成长。
四、难点工作——协同整合社会资源 专业化解危机
上海作为开放型特大型的国际大都市,正面临着深化改革开放及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期,人们的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不适和失衡。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国安。
协会于2017年1月始,开始承接徐汇区开心家园“心理咨询工作室”和“离婚劝和工作室”,聘请具有资深婚姻家庭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免费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化解服务,为来访者提供倾诉平台,运用专业技术帮助他们寻找婚姻关系不和谐的根源,减少非理性、冲动型离婚的发生。
当事人在工作室经历了“抗拒-怀疑-勉强接受-敞开心扉-留下姓名手机-打开心结”的过程,许多夫妻由此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关系,咨询师成了他们婚姻的良师益友。2018年,成功劝和118对办理离婚的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142人次,电话咨询48人次。
徐汇区于沪上首创“婚姻家庭危机干预中心”,成立至今未满一年,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也是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难点。协会去年协同整合区妇联、区民政、13个街镇等社会资源,在全区探索婚姻家庭危机干预服务体系,打造婚姻家庭危机干预服务新模式,专业心理预警和干预服务,化解婚姻家庭的矛盾和危机。
展开危机干预个案处理,对突发的重点、难点个案跟进,调整案主的认知与情绪问题,帮助缓解心理矛盾,对历年累积个案进行调研,寻求缓解甚至解决的途径,助力家庭和谐。
成效评估
一、理论成果初显
《探索育心模式 呵护健康心灵》一文被“上海市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现场会暨徐汇区婚姻家庭危机干预工作研讨会”编录在册。
二、协同机制建立
和徐汇区妇联、徐汇区民政、徐汇区婚姻登记中心、徐汇区卫健委及社区形成了联动、协同机制,在逐步增加和完善中。
三、实践成果突出
1、两年的“家和计划”共服务二万余人次,不断收获赞誉,如上海市妇联对我们这项工作的评价为:“超过预期,量大面广,服务质量高,参与的家庭获得感高,形成了专家库+课程体系+在地妇联的运作模式”。
2、《汇缘启航——新人成长体验课程》获2017年上海市妇联“寻找公益创变客”大赛二十强;
3、2017、2018连续两年被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光荣授予应急安全项目“安全君”唯一心理品牌;
4、相关的“家和计划”实践内容,被《中国妇女报》、沪上权威的家庭教育报《第一教育》《东方教育时报》和《东方亲子教育》跟踪报道;
5、上报的两个个案报告均被收录至《2018年徐汇区婚姻家庭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报告》;
6、报送的两个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个案都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优秀案例”称号。
项目价值与意义
一、促进了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并将逐步完善,为社会心理服务累积了大量宝贵的一线案例;
二、提升了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
三、协会百余位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得到磨砺,社会心理服务骨干脱颖而出。
专业反思
婚姻家庭心理服务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进一步延伸:
一、培塑学习型家庭文化,促进家庭成员心理成长
建立家庭学习目标,让夫妻、亲子良好互动,共同成长。通过工作坊、读书会、亲子园、家长学校、咨询室、工作站来提升家庭成员的心理觉察力、心理影响力、心理承受力。
二、加强新生活方式构建,打造跨时空生命共同体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新型家庭关系,探索跨时空、跨次元的家庭互动模式。加速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升级迭代,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建构相互关系。
三、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婚姻家庭保驾护航
夯实家庭的四度人际圈,提升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充分利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家庭支持功能,为待婚青年、待孕夫妻、已婚家庭、已孕父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婚姻危机提供服务保障。
编/晨迎
了解更多大会资讯
标签: 婚姻家庭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