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心理疏导服务?北大六院专家:4类人群,各有侧重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36

5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同志及专家回答媒体提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介绍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心理疏导的策略和方法。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公共卫生的挑战,也是对民众心理的挑战。请问应该如何针对一线医务人员、康复患者和民众做好心理疏导服务,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石川介绍说,疫情波及不同的人群,通常分为四类人群:第一类,新冠肺炎患者。第二类,一线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疾病防控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第三类,和前两类有关联的人群,比如一类、二类的家属,他们亲近的朋友。第四类,更外围的人群,普通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我们既有总体的原则,又不能一概而论,各有特点和侧重。”

石川表示,总体来说有几个原则:一,常态化。就是要意识到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要与新冠肺炎病毒共存,要接纳这种现状,允许自己有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又要尽可能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恢复一些社会活动。

二,通过一些方法自我调节、自我处理心理影响。比如,写日记,封存自己的创伤性记忆,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性的操作方法,这些在权威机构的官方公众号上都有,前期国内精神心理学专家做了大量工作。

三,可以对自己这段人生经历赋予新的意义,例如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对如何好好生活进行思考,规律作息、充分的营养,适当运动,爱自己、爱家人,启动健康生活模式。

四,要学会寻求帮助,一定要有求助的意识,要及时求助于家人朋友,也可以通过各种官方的心理支持网络平台、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患者是我们心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一方面要积极的治疗和定期复查,尽快恢复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要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石川强调,信心对于免疫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尽早的恢复社会角色。“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康复,不要因为患病、遭到排斥而产生自我否定,要理解对方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这个病,不是排斥你这个人。”

对于一线防控人员,重中之重是一定要有充分的休息和休整时间,也要有适当的时机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第三类人群疏导的要点是减少对家人的担心,客观的看待他们的状况,积极的配合,然后给予家人充分的鼓励、支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行动起来是减轻焦虑的最好办法。第四类人群是普通公众,一方面就是加强自我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充分的投入到复工复产复学当中去。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严雨程 北京报道

编辑 陈怡西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如何做好心理疏导服务?北大六院专家:4类人群,各有侧重

标签: 人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