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出:重点人群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普通民众应有哪些防范措施?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55

专家给出:重点人群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普通民众应有哪些防范措施?

“面对疫情,每一类人群心理表现都有侧重……”2月4日,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网络采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专家、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理事李慧杰表示,在应对疫情中,以下群体的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一、确诊人员。这个群体在确诊后的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会有不同表现。一是在隔离治疗初期,他们会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状态;二是在隔离治疗期,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状态;三是发生呼吸窘迫、极度不安、表达困难的患者,会出现濒死感、恐慌、绝望等状态;四是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或不重视疾病等心态。

二、疑似人员。他们的心态是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

三、医护及相关人员。他们的心主要是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抑郁、悲伤、委屈、无助、压抑、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担心被感染、担心家人、害怕家人担心自己。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四、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包括亲属、家人、朋友)。他们的心态是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五、不愿意公开就医人群。他们的心态是怕被误诊和隔离、缺乏认识、回避、忽视、焦躁等。

六、易感人群及大众。他们的心态是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通过上述人员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来,尽管每一类人群心理表现都有侧重,但是较为集中的反应是恐惧、焦虑、不确定、愤怒等情绪。这些情绪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情绪不稳定,认知不稳定、身体反应不稳定,生活不稳定。这些不稳定加上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会加大愤怒的情绪反应。愤怒情绪又会激化社会各阶层矛盾,对全民防控工作带来不利。甚至会导致防控工作出现阻力。

对上述人员的心理状态要分层次、分类型做好干预。无论在做哪一类人群的心理干预中,帮助对方稳定情绪,化解疫情带来的不适感觉,都是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人员的特点,进行具体化的干预。

李慧杰表示,目前不仅要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重要的是还要对全体民众和每个家庭进行普遍的心理教育。当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采取一些方法,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心理障碍或精神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发生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建议民众多尝试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方式。比如:

首先,你的健康你做主,一定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目前举国上下要求的不流动、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等事项,都是需要认真去做的。这是疫情防控的经验之谈。

其次、积极主动地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因为面对巨大灾难,个人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组织框架下,才会有更好的保障。

第三、试着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倾诉,绘画,唱歌,运动等方式都可以,感觉能够让自己好好表达感受就可以,这会让你感到好一些。

第四、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避开和别人谈论这次经历,他们可能也希望说一说,互相了解、治愈。

第五、不要勉强自己去忘掉它,面对这样的事件,谁都不容易忘记,甚至会铭记一生,这是正常的,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就可以。

第六、别忘记你身边的人和你有一样的经历和类似的感受,试着和他们谈谈。

第七、要花时间好好睡觉、休息,并且和你的家人在一起,回归规律生活。

第八、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请你向家人或社区说出你的需要,其他人也许能够帮助或者提供更多的方法缓解你的不适感。

第九、如果感觉心理冲击难以应对,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官方的公益心理求助热线,大家要主动寻求心理热线专家和其他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第十,教给大家一些身心平衡、简单易学的小方法。比如深呼吸的方法,可以帮助民众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中国科普网)

标签: 人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