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自己人生顶峰的时候,却突然觉得心里很空,就像一头背负重扼的牛,套在身上的犁居然断裂了。感觉一直绷得很紧,低着头勾着腰奋力前行,结果却发现:我所做的一切别人根本不在意,而我自己也不需要。于是,迷茫了。
这才发现,我之所以勤奋、自律,奋斗不止,源于一个心结:我想弥补父母的缺憾。我是父母的头生孩子,他们强烈期待我是个男孩儿,至少可以“顶门立户”,说不定还能“光宗耀祖”。于是,我憋着这口气,一路奋进,走到了如今。
父母的反应让我恍然发现,我根本弥补不了,无论我怎么做,做得多优秀,父母都沉浸在自己的遗憾当中。但我却浪掷了这许多年,感觉所有 的一切就像一个笑话,内心无比荒凉。他们根本没有如此要求我,一切都是我“自作多情”。
我沉寂了,看起来一切照旧,但支撑我的那份心劲却没了。就像烟花,砰一声在天空画出一个美丽 的图案后,就烟消云散了。随着这份心劲散去的,还有我自己,一地碎片,满怀狼藉。
奋斗了二十多年,爬到山尖摘下那枚金光闪闪的果子,转身递给父母,父母却说:那是你自己的,留着吧。刹那间,我觉得满口苦涩,失望从心底慢慢浸上来,一直淹到了眉毛。
没谁打击我,反而人人夸赞我,因为我有一份好学历,一份好工作。但我却难受的很,失去了重力一般,开始飘荡,没法落下来,心里很空。这种痛苦很深,深入骨髓,却难以言表。我终于感受到,灵魂之痛的滋味。
这是一次人生转折,也是我的新起点
我头一次审视自己,从头到脚审视自己,混乱了大概有两三年 的样子。这两三年,我参加了各式各样的沙龙,讲座,聚会,也遇见了很多不同的事儿和人。
有一次,居然跑去了“微软亚洲区技术讨论大会”,人家讲什么根本听不懂,只记得茶点很好吃,自助午餐很豪华。又有一次,还遇到过一个神婆子,说是身上带仙,极为灵验。还有一次,通过催眠,我居然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着实惊吓非轻。
当然,也有十分荒唐和搞笑的境遇,比如有人穿着道士的袍子,说自己可以帮人逆天改命;还有什么“女德班”“女戒班”,读点儿三字经、千字文就声称“国学正统”。当时一边震惊,一边笑着逃了。这个世界竟然这般光怪陆离,而我之前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般上天入地寻找什么,但是,我确信,若是找到了,我自己肯定知道。最后,选择了内观,一直坚持到现在。原来,我在寻找的居然就是我自己。
细数自己这几年来 的变化,大致不过有三:
其一,看到了内在的需求,更看到了自己
一直觉得自己是外向的、活泼的,喜欢与人交往的,其实,这是父母对我的期待。真实的自己,安静,宅,不喜说话。每次聚会回来,都觉得无比疲倦,第二天很迟才能起身。慢慢的,这几年,大概减去了70%以上的社交活动,非好友或者必要,一般不再出去晃荡。
其二,发展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爱好
小时候为了功课,为了将来考上大学,很多科目因为老师们的劝告就放弃了,比如画画这事儿。但我一直喜欢,喜欢 得不得了。还有,喜欢大自然,喜欢郊外,喜欢动植物,尤其喜欢花花草草之类的。因为要奔前程,这些都放弃了,或者压抑了。
开始的时候,把绘画当做观察自己的镜子,后来不断觉察之后,就发现真是喜欢,很自然的爱好。也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就是得空的时候画几笔。再后来,我鼓足勇气去了绘画班,一个成年“儿童”跟一帮五六岁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倒没指望怎么样,就是觉得这样画,这样跟他们混在一起十分放松,快乐,非常简单的快乐,什么都不为。
然后,休息的时候逛花市,什么都不买,就是单纯逛,心里特别高兴,愉悦,没事就去花鸟市场溜达。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感到快乐,活着。
父母的期待,在能力范围之内,做得到就做,做不到不再拼命了。因为终于明白,就算拼命,也未必就是父母想要的。至于其他人的期待,若是自己喜欢,可以略尽薄力,若自己没兴趣,基本就不理了。他人看好我,看不好我,其实于我关系不大。
外界的主流看法,比如成功,比如“混得好”,比如同学之间比拼房子、车子之类的,也会介意,但是不会当做“真理”一般认真对待了。人生这么短,不必把自己绑在这些事情上面去。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观,我有我的,大家各生欢喜好了。
最大的变化,还是对未来的期待。以前循规蹈矩,觉得到了时间就该找个相配的人一起过日子。遇到痛苦或者挫折的时候,就会期待有个人来拯救自己。朋友推荐大火的电视剧《扶摇》,说是大女主剧,看了十集吧,弃了。服化道包括男女主角都可圈可点,然,已经不是我的菜了。因为,我无需他人拯救,我也不必成为神一样的人物,安然活着就好。
更多的时候,在考虑自己如何完善自己,而不是期待拯救,更不是把自己绑在什么东西上面。若是从外观和气势上看,没有以往那么“精致”了,没那么“勤奋”了,更缺少了那种“奋斗气质”,但我自己感觉,却越发从容,安然。
特别是遇到挫折和磨难时,不像以往那般彷徨无助,不知所措。个人觉得,这就是一种成长,因为长出了一种来自心底的宁静。
关注@王小喵读书,你的支持很重要。
标签: 成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