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心理·智囊团丨许毅:找到孩子“心病”的成因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72

许毅:浙江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数理心理健康浙江省工程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浙江大学精神医学研究生学位点主任。

成长心理·智囊团丨许毅:找到孩子“心病”的成因

找到孩子“心病”的成因

当下儿童、青少年的一些情绪问题,在很多时候被家长忽视了。

比如孩子啃指甲、抠手指头,经常做鬼脸、眨眼睛,都是典型的焦虑行为。年龄小的孩子会咬自己,到初高中甚至拿刀割伤自己;面对挫折,消极逃避,甚至第一反应是“跳楼”。对于这些比较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的表现,我不主张直接打诊断,给孩子定性、“贴标签”。

孩子情绪的波动,是一定能找到原因的,找到孩子“心病”的成因最为关键。

这里,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更具普遍性的是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可以说,孩子的问题,有90%以上都是家长出了问题。很多家长没有抱平常心去看待孩子,认为孩子只要经过锤炼肯定能成为精英,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让孩子“输不起”,而当下社会给孩子的压力也在增大,深层的思维习惯、文化与经济因素的牵引,中考的压力,高考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在一层层前推,用上名校、考高分去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要破解孩子的问题,必须学校、家庭、医院、社会几方一起来合作。需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从各角度来分析,找到原因,去剖析,去消除,真正找出解决之道。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等、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困惑和需要,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扫除阴霾。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标签: 成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