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给我讲过她儿子青春期的故事,听了让我觉得很难受:
朋友的儿子晓辉,小时候乖巧听话,上初三是极度的叛逆。和父母的关系水火不容,尤其和父亲,一度到了断绝父子关系的地步。
晓辉从来不和父母坐在一桌上吃饭,不和父母外出,有时父母让他睡觉,他反而要到球场上几圈。放学也从不让父母去接,如果下课了,父母在校外等他,他转身就进学校去了。
有一次,晓辉下了晚自,朋友很晚了都没有见到晓辉的身影,她焦急的趴在窗户上张望。远远地看见晓辉回来了,高兴地大叫了一声:“晓辉,你会来了!”
晓辉听了不但不高兴,反而转身就走,朋友委屈地在家里流泪。
青春期确实是孩子特殊的一个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会给亲子关系造成很大的危害。其实青春期也并非洪水猛兽,学会巧妙应对,会使孩子的青春期反应小很多,甚至没有反应。
由于青春期由于身体激素过量分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让处于这个时间段的孩子们都相对其他阶段都更为叛逆,不听父母的管教,处处个性主义。
甚至无法平心静气的和父母交流相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为此父母应当适当的理解自己的孩子,而身为青春期的自己也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异常的情绪,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学会应对策略:
1、尊重孩子的隐私
青春期的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的意识,开始关上门,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做为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保护欲和窥探欲,这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生活,也表明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能帮助他们脱离我们,使他们更好的成长。
在他们的眼中,被侵犯隐私是一种很可耻的冒犯行为。正如一个女孩所说的:“我要向法院控告我妈妈滥用家长的权利。她偷偷地打开了我的抽屉,看我的日记。”
一个16岁的男孩抱怨说:“我妈妈一点也不尊重我。她侵犯我的隐私和我的公民权。她进到我的房间,整理我的抽屉。她说自己看不得那么乱。我希望她收拾好她自己的房间,别来管我的。只要她一收拾完,我就故意把书桌弄乱。但是,妈妈从来不理解。”
因此,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要懂得适时的退出,我们只要静静地呆在一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帮助就好。
2、学会和孩子共情
要帮助孩子,我们需要学会共情——这是一种能真诚地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做出回应,而又不被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所感染的能力。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愤怒、恐惧和困惑,但我们自己不能变得愤怒、恐惧和困惑。
“我在你这个年纪时”这句话,会造成十几岁的孩子对父母的话立即充耳不闻。他们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再听我们的长篇道德说教。
3、不要当面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经常把十几岁的孩子当成聋子一样对待。他们会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孩子,好像孩子是个没感觉的物品一样。他们评价孩子的过去,预测孩子的将来。
因此,他们创造着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孩子天生就是个坏脾气的孩子,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这个孩子从小就胆小。”
“这个孩子就是这么没有礼貌。”
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像无形的牢笼,把孩子困在无形的网中,让他们感觉到被束缚。不愿意与父母亲近。
青春期并不是洪水猛兽,建议会被拒绝;讲道理会被怨恨;即便是温和的警告,也会被当作是对个人的冒犯。这时候,我们无声的爱,就是对他的最重要的要支持。
有了父母的爱和尊重作为保障,每个十几岁的孩子都必须独自冒险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父母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充满自信地站在一旁等候。
正如一个17岁的女孩说的那样:“当我回想时……你们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做,而只是在我身旁。然而,如同一个港湾一样,它任何事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在那儿张开怀抱,等待着游子归来。”
标签: 青春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