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2020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新冠肺炎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将伴随他们曲折的求职经历一起铭刻在记忆中。过去的三四月,原本是应届大学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但是因为疫情影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大学生校园招聘的活动也因此在这个春天悄然无声。疫情短期内影响我国就业数量和质量已成定局,每个人的就业都面临不确定性,高校毕业生也面临企业招聘需求下滑的现状,与此同时,就业焦虑也随之而来。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五月,以往这个时候大部分毕业生已经完成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即将离开自己的校园,而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显然打乱了原先的许多计划,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顾的毕业设计要求就从拍摄短片的形式改为了论文的形式,她告诉记者,她们的毕业设计一般是拍一个短片,“我当时选的是拍纪录片,但是因为疫情的关系,所以纪录片也拍不到素材。三月的时候学校通知我们,如果是还没有拍完的话,就大家全部改写论文,其实当时我已经拍了一半,但是也没办法,只能重头来过。”
原有的计划被打乱,人们心里通常都会因此而慌乱,毕业生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焦虑自然而生。特别是,疫情也带来了一些企业的裁员甚至破产的消息,毕业生担心就业岗位减少、竞争增强,因而会有焦虑不安情绪。小赵从去年八月就开始寻找实习的岗位,从近期和同学的交流中,她得知现在连实习岗位也是一岗难求,不少同学的就业意向书还握在手中,不知何去何从。小陈今年研究生毕业,原本她就读的文学专业应该不难找出路,很多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会在春招的时候来学校进行招聘。但是今年比较特殊,春招取消了,不少外地的同学也不再把上海作为求职的首选,而她现在选择实习的岗位也并不是和她的专业特别对口,但是在她看来,“现在很不错了。”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疫情爆发,全国经济遭受了巨大影响,从目前来看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行业遭受重创,线下招聘活动停止,求职受阻,实习中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涵表示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求职心理疏导也尤为关键。
陈涵告诉记者,其实关于就业,即使没有疫情发生,大学生们也多多少少会因此而焦虑,只是疫情的发生,各种招聘考试、考研或考博等升学考试、面试的时间不确定了,增加了这份事关自己未来发展的焦虑。面对还不明朗的疫情,需要同学们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思考毕业、就业。在就业的过程当中,在选择择业方向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灵活性,不能一味的去盲从啊,不能一味的去追求跟自己的专业非常符合的行业或者是工作岗位,“我们可以去找工作,也可以考虑自主创业,也可以考虑去修学、升学或者说是在海外留学,或者可以考虑暂时先休养一段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要把自己框死在一条路里面,这样的话会有更多的机会。”
陈涵建议这段时间,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先就业再择业,提高自己的社会附加值,可以从网络上学习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用到的其他专业知识、技能。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招聘岗位信息,了解新的求职渠道,调整求职预期。还可以提早通过线上渠道布局,重新定位意向就业区域以及行业岗位。同时,需要对自己有自我欣赏和自我这个认可的部分,接纳自己,这样有助于提升信心,了解自己的优势资源在哪里。
此外,在这个时候,家长对于孩子就业问题的过分担忧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得到控制后,被暂时中断的大学生就业活动已经逐步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也在重新释放出来。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面看待疫情带来的一些积极影响:比如说就业方面,复工企业面临人员不足等问题,其实是给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多倾听,多陪伴,要用言语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并且去认同他目前的一个情绪状态,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去接纳焦虑。让他意识到,如果暂时的一个受挫,那也不能等同于整个人的失败啊,要看到这实际上是自己的一个机会,或者说是一个挑战来提升自己的一个机会。陈涵提醒家长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就业如果是受挫的一个状态,那也只是一个暂时的部分,不会是长久的,要意识到这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不用跟他去讲很多的大道理,多陪伴多鼓励,然后多跟他情感交流,有机会一起可以出去,包括旅游放松,一起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鼓励孩子多去运动,多去参加社交啊,这个都是有帮助的。”
疫情终究会过去,毕业生需要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自信、冷静、乐观、科学地面对,而家长们也需要通过理性认知,积极行动,帮助孩子将焦虑不安的心理能量将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记者:姚丽敏、陆翔、陈文卿)
标签: 升学就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