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年人是一大抑郁症群体,却最容易被忽视

心理健康 抑郁症 61

张先生60多岁,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因为他的父亲就是63岁去世的。虽然他生活美满,女儿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然而这一切幸福并没使他感到愉快。

起初,他感到躯体不适,认为自己患了绝症。在多家医院做了详细检查后,身体一切正常。但他不相信这些诊断结果,仍然到处求治求医。他对自己躯体过度注意,即使偶然感冒咳嗽,也反应过度。

老先生情绪易激动,经常为了一些小事与家人争吵不休,弄得家人谁也不敢招惹他。他越来越消沉,无精打采,有孤独感,不想说话,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以往很感兴趣的活动,现在却感觉索然无味。他感到自己老了,什么都干不了了。

老先生越来越悲观,感到自己没用,真是生不如死,于是不断企图自杀,尝试过割脉、服药、自缢等各种方法。家人为此着急万分,无时无刻都要派人守护,最后抱着一线希望把老先生送往心理门诊。

经诊断,老先生患有比较严重的老年抑郁症,经过行为、认知、发泄、自我控制等心理疗法,并配合服用百忧解等,病情逐渐缓解,开始走出黑暗阴影,重新找回愉快心境。

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年人是一大抑郁症群体,却最容易被忽视

忧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是伴随身体疾病、丧偶等而来的痛苦以及退休、经济收入减少或心理上受到的压抑使得老年人情绪低落、沮丧痛苦,在此基础上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及自责自罪心理,甚至自杀行为。

据统计,在没有工作和退休的老年人中,有过忧郁体验的占40%~48%。脑组织退行性疾病也可能对老年抑郁症发展有影响。

思维障碍是老年抑郁症的一个明显症状。许多患者体会到,思考问题很困难,所以很少与别人主动交谈,严重的一句话都不说。当别人问话时,回答问话缓慢简短,声音低微。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智力测查时,发现计算力、理解力综合判断力及记忆力都有下降趋势,从得分上看,可以表现出轻度至中度痴呆水平。但是这种状态是短暂的,是抑郁情绪、思维活动迟钝造成的假象,一旦情绪好转,思维灵活,痴呆症状就消失了,测查结果也可以很快恢复正常。因此,这种现象也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

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年人是一大抑郁症群体,却最容易被忽视

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表情痛苦,终日愁眉不展,面容憔悴。伴有焦虑不安的患者则有明显的焦急、烦躁表情及动作。少数患者情感反应迟钝,对自己的痛苦体验显示出淡漠,这也是老年期抑郁患者的特点。

躯体不适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许多老年抑郁症患者对情绪低落的体验不明显,认为自己是由于身体不好才引起心情不好的。这种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而不把心情忧郁当成一回事的老年人,常常进行各种检查,都无法确诊,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也是老年期抑郁症的一个类型。

老年期抑郁症虽然有许多表现但主要是情绪忧郁,一旦发现老年人若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也有的好好坏坏,都应该想到可能是发生抑郁心境,应该尽早诊治。

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年人是一大抑郁症群体,却最容易被忽视

作为患病老年人的家属,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表现,但不能流露出同情的神情,以免强化患者的悲情愁绪,而应该鼓励其讲述各种感受,把心中消极体验释放出来。自杀行为在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中也能见到,而且很坚决。几乎不分国籍和年代,在各年龄中,老年人的自杀率最高。

当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陷入孤独、悲观、厌世之中时,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减低,一旦有不良刺激,如有其他老人自杀、患了绝症或重病等,都会受到感染,与消极厌世情绪产生共鸣,而走上绝路。部分患者在下定自杀决心之后会表现出镇定自若,不再有痛苦的表情而是开始平静地安排后事,如会见亲人、寻求自杀的方法及时间等。这种假象,常常使亲人疏于防范,很容易使自杀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

标签: 抑郁症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