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敏 助教 | 百合
如今,抑郁症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
在社会新闻里,我们读到了林奕含、乔任梁、崔雪莉等一众名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新闻;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了美剧《现代爱情》里安妮·海瑟薇塑造的躁郁症患者Lexi;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因为抑郁症而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已高达3.5亿左右。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那么,抑郁症是名人才会患上的“天才病”吗?
实际上抑郁症是因为患者“玻璃心”,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想开了就好”吗?过去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呢?
翻开这本《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或许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本书原作者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克拉克·劳勒教授,热衷于疾病文化史的研究。
他在本书中全面梳理了抑郁症从古典时期直至近现代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历史,旁征博引,阐述了各家流派的观点,为我们揭开了抑郁症鲜为人知的一面。
01 恐惧与悲伤,是引发抑郁症的根源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抑郁症患者总是心情低落,无精打采,离群索居,而最引人注目的相关新闻往往是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本书也描述了众多患者的种种症状,还包括一些神奇的幻觉:比如16世纪的患者会看到魔鬼涌入了卧室,而近代患者就会看到X光机在夜里照亮了自己。
可以说,在抑郁症早期的漫长历史中,这一切的根源往往与恐惧或悲伤有一定的关系。而进入近现代之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奠定了以症状为基础的治疗方式。
而要更加准确地认识抑郁症是什么,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如何区分普通的负面情绪以及医学上的抑郁症概念。
书中指出,正是因为《手册》第三版未能做出这样的区分,才造成了抑郁症诊断范围扩大化,出现了过度治疗,“很多人在接受了精神病治疗干预以后,心理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普通的负面情绪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需要——恐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悲伤能帮助我们释放心理压力。而抑郁症需要符合一定的症状表现和时间标准,并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负面情绪与抑郁症之间的一项重大区别就在于二者的持续时间不同:负面情绪可能较为短暂;而抑郁症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不会骤然出现,也不会陡然痊愈。牢记这一点,是我们对抑郁症加深了解的基础。
02 不要让抑郁症成为“时髦人的标配”
没错,就是这样一种让患者极度痛苦的疾病,被人称为“黑狗”、“黑太阳”、“正午恶魔”、“暗夜精灵”的可怕疾病,却一度受到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追捧。
迷恋心理测试的小伙伴都对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忧郁质)不陌生吧?抑郁症的前身忧郁症,恰恰就对应其中的忧郁质。而这个词在英语里,原本指的是一种叫做黑胆汁(melancholy=melan黑+choly胆汁)的体液。
古人认为忧郁症是黑胆汁过多所导致的,而黑胆汁又是才华的源泉。另外,女性还会通过为自己打造抑郁症的人设,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可是,抑郁症真的时髦吗?在如今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看到越来越多名人离世的消息,看到越来越多网红博主自称患有抑郁症,有人也许会偶尔质疑:怎么又一个得抑郁症的?都在赶时髦吗?
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概念:继发性获益,也就是患者因为疾病而获得的好处。
比如说,小时候我们生病了,就可以躲在家里不上课,还能央求父母去买好吃的;而在《绝望主妇》里,Susan也曾经利用自己要去做透析这个借口在超市结账时插队。
而就抑郁症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公众人物借此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也可能会有人只是一时的情绪低落,吃了点药,就处处宣扬自己得了抑郁症,让大家来同情自己。
但这种滥用抑郁症的行为最终只会为真正的抑郁症患者造成伤害。他们的形象已经遭到了破坏,不明就里的普通大众会把他们等同于那些炒作、消费抑郁症的人,这样就会让他们更加自我封闭,不敢向外界寻求帮助。
所以说,抑郁症绝非“时髦人的标配”。当一种疾病变成了时髦,等待患者的不会是成为网红,受到追捧,而只会遭到误解,堕入深渊。
03 该如何“拯救”抑郁症
那么抑郁症该如何治疗呢?
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由于人们针对抑郁症的病因提出了各种理论,相对应的疗法也是五花八门,光怪陆离,比如说:
放血是为了放掉过剩的黑胆汁;锻炼是为了让体液流动起来;泡温泉则是为了强化神经液。
而最终随着科学的进步,药企研制出了各类抗抑郁药,却又有可能只把抑郁症看作了一种生理上的疾病,为了获利而进行包装和推广,而忽略了其中社会与心理层面的因素。
所以,面对这一局面,并且考虑到药物可能会产生诸如失眠、上瘾等副作用,治疗抑郁症时就不可单纯依赖药物。除了药物以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患者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疗。书中提到的正念认知疗法在目前就比较流行。
“这种方法利用佛教的冥想,让患者关注此时此刻,而不去担忧过去或者未来,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而不赋予任何意义,从而希望借此抵消产生抑郁情绪的认知偏误。”
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要不停地悔恨过去,也不要杞人忧天,而是把抑郁症患者从忧伤的泥潭里拉出来。
第二,让患者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
比如运动、旅行、投入学习和工作(英国大文豪约翰逊就提出可以去学走钢丝)、寻找自己的爱好等各种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因为运动可以产生积极的感觉,而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的肯定也能让患者提高对自身的评价,不再过度自卑。
第三,认识到患者并不孤立于社会环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我们就“不应该把抑郁症患者简化成在生物化学层面存在缺陷的机器,而是要认识到他们都是处于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个体”。
既然作为社会环境之中的个体,他们就会有对爱的渴求,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并陪他们参加心理治疗,帮助他们规律作息,还要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与此相反,言语攻击是绝不可取的。如果对他们说“这有什么想不开的”、“怎么就你这么矫情”、“你到底有什么好难过的”,只会加重他们的病耻感,造成二次伤害,并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治疗抑郁症,应当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双管齐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他们脱离负面情绪的束缚,扭转消极的思维方式。
04 结语
抑郁症一路发展到今天,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演变之路,但其中不变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抑郁症的明天是否会拨云见日,还要有赖于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从犯愁到解愁》一书呈现了抑郁症的历史,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抑郁症的认识,接纳自己的抑郁情绪,并向身边饱受抑郁症困扰的小伙伴伸出援手,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
稿件来源:【16期秋叶写作特训营】
标签: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