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
传统儒家对佛教的态度,从一开始就以攻击与排斥为主。这也可以看作是上千年两者关系中,正统儒家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哪怕是到宋明理学,正统的儒家对佛教的思想大加吸收,但在其表面上,居儒学中主导地位的,仍是对佛教的拒绝与排斥。当然,这也不排除另有一些儒家学者,因受佛教较深的影响,会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提出三教融合、三教一体的思想。
但在儒家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总是对佛教加以排斥与批评。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佛教出家、修行方式的批评,因为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君孝亲的伦理精神相互违背,所以一开始就被儒家认为违理背德。
实际上就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和佛教的出世思想根本不同的原因所在,佛教在后期故意淡化出世思想,甚至有时用入世思想伪装自己。
所以佛教对儒家则基本上是以调和与妥协为主,甚至采取积极迎合的态度。这种态度,也贯穿着后来历史上儒佛关系的全过程。即便是后来宋明理学在学佛的时候同时又大力辟佛,佛教也还是基本上不改其对儒家所采取的妥协态度。只有在某些时候,佛教势力壮大了,佛教内部有一些高僧,对儒家思想提出批评,甚至认为佛教的思想高于儒家。
但这也只在隋唐五代佛教鼎盛的那一阵子,宋之后这种调子就很少了。更多强调的是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提倡大家一起共存互荣。
到了近代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已经动摇,佛教在中国也已经根深蒂固了,冲突虽有也无关大局了。
佛教与儒家
佛经全部是古文表述。以前学佛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士大夫,他们学佛前都是儒者,都饱读诗书。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法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不酒同一理地,因此,佛法在我震旦传承至今。
儒家和佛教的关系比较复杂,还不能说儒家对佛教持完全批判的态度。因为儒家哲学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哲学,如果佛教为儒家完全批判,那么,佛教在中国难以存在。所以,儒家一方面对佛教有所批判,但另一方面,也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儒家对佛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伦理问题上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
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因此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受到了儒家的抵制与排斥,佛教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与儒家之间的斗争。
下面是几次比较大的论战。
佛教讲出家修行,这就与儒家名教忠君孝父之道发生了矛盾。早在佛教初传的汉代,据《理惑论》所记:“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这类的指责是从儒家孝道出发的,认为佛教落发出家绝弃后嗣违背儒家孝道。
佛教宣扬出家修行脱离尘世,不再致礼王者的思想,则直接与儒家的忠君之道冲突,以至在东晋时代儒佛之间引起了一场沙门应不应致敬王者的大辩论。当时庾冰、桓玄等人,力主沙门应敬王者,应遵守儒家的礼教。高僧慧远为了维护佛教的尊严与教义,则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一文,以回答桓玄等人对佛教的挑战。
在南北朝时期,儒佛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神灭与神不灭,以及有无三世因果报应的大辩论。何承天、范缜等人主张“形毙神谢”、“形质神用”,无有三世因果报应的无神论思想,与当时的佛教信徒宗炳、梁武帝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论战,最后以范缜《神灭论》获得理论上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这些都反映了儒家和佛教之间的矛盾与论战。
第二,儒家和佛教又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一面
当然儒家与佛道两教除了有矛盾之外,又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社会作用的一致的方面。
佛后来比较注意融合儒家思想以充实自己的教义,主要表现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取上。
比如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刚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社会对佛教了解不多,佛教信徒们往往好用中国固有的思想,如黄老学、玄学和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教。如对佛教的涅??寂静和一切皆空的思想,好用黄老学与玄学的无为说和贵无说加以解释。面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则用儒家的“福善祸淫”的思想来解释;对佛教的神不灭论,用儒家典籍中的鬼神说来解释等等。
佛教信徒这种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佛教的做法,是佛教初传时期佛儒融合的一种表现。
到了宋明时期,随着佛学理论的逐渐衰落,佛教思想中则更多地引进了儒家的思想。当时不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学说,还是忠道孝道,乃至中庸之道,几乎无一不被吸收进佛教思想之中。
而当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对佛教的思想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儒学家们逐步地改变了以前的态度,除继续指责佛教出家落发舍弃君父的出世主义思想之外,又开始对佛教思想,主要是它的哲学思想(心性之学)加以吸收,以充实与发展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哲学。
一般学者们认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就是儒家和佛教的融合典型的代表。
到了明朝中叶,儒家和佛教的融合有了新的内容,这就是“三教合一”的思想,这就是承认了佛教的思想有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的地方,并且同时承认和道教思想也有一致的地方。“三教合一”在清朝中叶甚至成为当时的国策。
这就是儒家和佛教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一面。
顺便多说一句,儒家对佛教的之所以能够有受佛教影响、并吸收佛教的东西,是由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是要求平衡的,既要有入世的一面,即建功立业,也要有出世的一面,即需要一点信仰。
但儒家思想只能提供入世的思想,而几乎无法解决人对信仰的需求。这样,用佛教作为一种信仰需求的补充就显得十分必要,当然这里也包括道教的补充作用。这就是儒家和佛教关系比较复杂的原因所在。
标签: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