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古人是如何评价老庄和佛教的

心理健康 抑郁症 84

唐宋时期的古人是如何评价老庄和佛教的

摘要:现在有部分人认为释迦牟尼和老子境界一样高;其实就是学渣和学霸的区别

不少人的困惑在于:把《金刚经》这种模仿老庄思想的书当成了佛教的思想。如果你看过阿含经,把《阿含经》和大乘佛教里面那种文采瑰丽玄之又玄的《金刚经》、《心经》对比一下就知道,这完全不是同一门学问。思想上,根本没什么一致性。

我们现在的人对这个事比较迷糊,但是唐宋那时候的古人可不迷糊。看看他们都是怎么看待这些现象的。

道教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釜!(《朱子语类》卷125)

朱熹认为,《金刚经》、《心经》这种书都是佛教徒模仿老庄思想而写成的。包括行文风格上也一并模仿。而道教呢,又反过来模仿金刚经,搞出来一本《清静经》。这在朱熹看来是件很滑稽的事,认为道教有老庄的书不看,全被佛教窃走,而道教又反过来模仿照抄佛教的经书。好比巨室弟子,珠玉都被人偷走了,自己又跑到窃贼家里收他家的破锅。

释氏书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经》,所言甚鄙俚。后来日添月益,皆是中华文士相助撰集。(《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

 朱熹认为佛氏乘虚入中国,广大自胜之说,幻妄寂灭之论,自斋戒变为义学。如远法师支道林皆义学,然又只是盗袭庄子之说。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佛学的传播过程中,这一异质的观念体系能够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接纳,实有赖于庄学。朱熹准确地指出了这一特点,如他认为支道林所创立的义学“即色宗”乃是承袭庄子之说。支道林名支遁,既是一个著名的佛学家,又精通庄学,他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说,在当时备受推崇,所谓“遁比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尚玄同也”(《世说新语·文学》注引)。

庄学对支道林的思想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那就是道安的弟子慧远援引《庄子》以释佛典。据载,“远……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为连类,于惑者晓然。”(《高僧传》卷六,《慧远传》)慧远引用了《庄子》中的哪些内容来解释佛经,已难以得知,但这则材料至少可说明,《庄子》一书,在当时佛学的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朱熹认为,佛教之说之所以越来越精妙,与不断消化吸收庄子之学是分不开的。当然,除了庄子,老子也同样功不可没,故朱熹在许多时候庄老并称,例如他说:“后汉明帝时,佛始入中国。当时楚王英最好之,然都不晓其说。直至晋宋间,其教渐盛,然当时文字亦只是将庄老之说来铺张,如远师诸论,皆成片尽是老庄意思。”

至于佛徒,其初亦只是以老庄之言驾说尔。如远法师文字与肇论之类,皆成片用老庄之意。后来是达磨过来,初见梁武,武帝不晓其说,只从事于因果,遂去面壁九年。只说人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又有人取庄老之说从而附益之,所以其说益精妙。(《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

释氏有一种低底,如梁武帝是得其低底。彼初入中国,也未在。后来到中国,却窃取老庄之徒许多说话,见得尽高。(《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老子先唱说,后来佛氏又做得脱洒广阔,然考其语多本庄列。”(《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

宋景文《唐书赞》,说佛多是华人之诵诞者,攘庄周列御寇之说佐其高。此说甚好。

再看看唐朝的傅奕是怎么说的。

一次唐太宗临朝,曾问傅奕:“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他回答说:“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唐太宗听了,深以为然。

傅奕认为,这种行文瑰丽,玄之又玄的佛经,统统都是模写的老庄思想。

《金刚经》的思想,出自老庄。后来禅宗的思想又通过《金刚经》,学了更多的老庄。跟印度人的那个佛教就彻底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朱熹对禅宗又是怎么看的呢?他的评价也挺低的。

朱熹说,“禅学最害道”,“大而万事万物,细而百骸九窍,一齐都归于无。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著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异端之害道,如释氏者极矣”。

我对《金刚经》的看法是,模写的不及格。连“名可名,非常名”一句都没弄明白。

经典回答:

(巴利三藏之外的经书都是信徒瞎编的。)

(楞严经是超级伪经,万古伪经王。抄袭的《太玄真一本际经》。)

——节选自白云先生《知乎问答》

整理:有朝一日

唐宋时期的古人是如何评价老庄和佛教的

图片来自天涯APP

标签: 佛教如何看待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