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一年级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微型课题开题报告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194

  一、课题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链的改进,农村留守儿童逐渐的涌现,一个庞大的数据映入我们的眼帘。2015年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已达109.28万人,已占全省儿童总数的6.4%,总体数量比较大。随之出现的留守儿热童患病不能随时医治,溺水、触电、绑架、诱奸事件屡见不鲜。

  一年级留守学生大都是6、7岁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明辨是非、独立生存的能力,他们需要家长的照顾、关心、监管、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暴露的问题触目惊心。为了全面掌握一年级“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一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相较于提出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留守学生因其特殊的生活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木板,尤其需要重视和关爱。

  2、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

  3、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平等化,儿童的可塑造性为这一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价值

  (1)研究我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掌握基本情况,进行心理现状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2)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咨询与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障碍。

  (3)通过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一年级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寻求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生存及创造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我校一年级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走访座谈、分析研究,了解我校周围区域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我校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

  2、原因分析研究

  分析我校一年级留守学生发呆、贪玩、厌学、自卑等现象形成的原因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教学经验,指出当前我校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问题;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学习、品德、生活教育方案提供参考。

  五、课题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六、 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9、5-7)

  1、通过家访、课堂观察、个别座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我校留守学生学习现状。

  2、调查留守学生父母外出情况对孩子习惯状况的影响,问卷调查,建立档案。

  3、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的比较。

  实施阶段(2019、8-2019、10)

  1、确立研究对象,建立典型留守学生档案。

  2、完成中期实验报告;论文和总结。

  总结阶段(2019、11-2020、1)

  撰写论文;整理资料;申请结题。

  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性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标签: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