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了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抑郁症就诊率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等一系列工作目标,同时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这个《方案》,看似很“专”,但反映着社会的一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以前,抑郁症在我国几乎没有诊断,后来经过反复科普,抑郁症才渐渐为人知晓,但一提起来,外界的印象多是“心情低落”“多愁善感”“无病呻吟”……这些或片面或歪曲的印象,让患病群体始终处于“无声”状态。
近些年,时而出现一些案例,当事人在外人眼里性格随和、行事得体,却突然在办公室自杀。这其实典型的隐形抑郁,正是外界的不理解让患者在独处时痛苦至极,最终走了极端。
悄无声息间,抑郁症正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具体到我国,情况亦不容乐观。世卫组织(WHO)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02%,目前已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但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就诊率不足10%。
同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中学生、大学生、都市白领均为重点人群。这里头,青少年的病症往往具有不典型特征,烦躁不安的表现很容易被家长解读为不懂事、太脆弱。这个意义上,此番《方案》正视了抑郁症社会重视不足的现实,将其纳入学校体检,可以起到早识别早干预的警报作用,善莫大焉。
从医学上看,抑郁症只要及时就诊,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一度遭遇的尴尬,其实是国民心理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正如专家所言,身处一个行色匆匆的时代,当代人的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样样都挑拨着神经,没有人能彻底跟焦虑绝缘。这样的背景下,一旦缺少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当代人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对自己、对家人的潜在影响很深。
健康是每个人最朴素的追求之一。在今天的语境下,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相较而言,从社会到患者对后者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升。此番国家卫健委对于抑郁症的关注是一个积极信号,期盼更多人行动起来,摘掉有色眼镜,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心理疾病,让更多患者走出隐秘的角落,迎接阳光的生活。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标签: 抑郁症成第二大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