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过年前的惰性和焦虑,让自己好好的过年?

心理健康 焦虑症 74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是行动经济学家,他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学,并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有一个著名的“峰终定律”,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体验的总体评价,主要反映了体验过程中的感受最强烈的时刻,以及结束的时刻,而忽略了整个体验持续了多久。卡尼曼称这种现象为“过程忽略”。其中一项实验研究,A组人的手放入冰水中60秒拿出,B组人的手同样放入冰水中60秒,然后水温升高1度,再停留30秒拿出,结论是:B组人即使呆在水中的时间更久,但体验更好。

所以人们对快乐的判断,很多时候是有误解的,我们根本不会在乎快乐体验多久,而是快乐强度。

如果我们不想春节假期过得枯燥无味,利用心理学相关原理,遵循以下六大原则,我们是可以人为的设计出开心、健康、有意义的幸福假日。

第一,感情联结。感情活动是我们人类身心体验的最强烈、最值得回味的。春节里一定要多些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家庭团圆、走亲访友、恋人相会等。如果身在他乡,也要发个微信、打个电话,以维系亲情、友情、爱情。

第二,活动安排。幸福在于行动,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记忆中往往是那些陪伴型的体验和活动,不妨回忆一下过去春节的记忆画面:团圆饭、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所以我们需要安排有意义、有价值的陪伴活动。城里现在不让放鞭炮了,但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旅行、爬山、徒步、唱歌、看电影等。这些更健康、更时尚的刻意安排的活动,是形成未来我们美好回忆的基石。

第三,留念。智能手机的出现,方便了我们大众生活,同时也增加了我们重构美好时光的幸福感。值得留念的照片、视频、录音等,都可以上传到网络,随时随地分享我们的快乐,记录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接受、理解和包容手机晒幸福,只为回忆,别无他意。

第四,心流体验。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事情,但大脑真正记住的是一段经历的突出感受或结局部分。这些特别激动、特别亢奋、特别幸福的心流体验,我们是可以设计出来的。

所谓心流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一种沉浸心理状态。它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自我意识消失,时间飞逝,有掌控感,沉浸其中。心流的条件是有清晰的目标,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个人能力和挑战相匹配。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可以设计要做的事情,从中获取无比喜悦的幸福感。

第五,美好结尾。把一些最有可能快乐的事情,留到假期即将结束去做,否则会患“上班恐惧症”。临近上班时间,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安静、休闲的活动,比如看电影、听音乐会、和朋友聚会等。结局好,一切才好,结局也是新的开始。

第六,做有意义的事。有价值才有意义,有挑战才有意义。春节不只是吃吃喝喝、睡大觉,完了之后可能会更加空虚、无聊。我们可以读书、写作,也可以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舞蹈、书法、绘画,哪怕是几首歌曲,都会觉得这个假期没白过。那种充实感、满足感、成就感充斥全身,你我都值得拥有。

总之,事在人为,我们可以设计节假日,当然也能设计人生。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金钱、名誉和权势,而是幸福。

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我们,关注幸福。

祝愿朋友们猪年吉祥,阖家幸福!

如何面对过年前的惰性和焦虑,让自己好好的过年?

标签: 春节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