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35

一、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2.广义的教育指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所谓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学校教育总是要通过塑造或改变每一个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服务于社会和个人。

(三)教学与课

1.什么是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做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什么是课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选择题)

从过程开展分析,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a.内容输入

b.师生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c.经验输出

(四)弊端及改革

弊端:

1.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与社会现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虚假的乃至错误的。

2.某些方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对学生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积极正常发挥。

3.学校教育现有体制,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文凭和地位而学习,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

4.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里感到压抑。

改革:

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合乎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和需要、合乎社会现实和变化需要的科学的学校教育观和教学观,树立起革新的、先进的人才观、方法观、考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二、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及群体心理特征

1.学生和学生群体

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群体根据其组成方式及性质,一般可分为两类:

(1)正式的学生群体

a.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组织、学生宿舍等。也可称之为学生集体。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集体是班集体。

b.班集体的特征:学生班集体具有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特征。

c.根据班集体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团结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

d.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

组建阶段;

形核阶段;

形成阶段;

发展阶段。

e.教师应在以下各方面指导运用班集体:

①利用教师对班集体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和对班级的期望;

②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③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④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⑤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⑥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a.定义: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b.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

根据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正面型非正式群体;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中间型非正式群体;

破坏型非正式群体。

c.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情感依赖性;

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2.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简答题)

(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

(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法方式。

(二)教师心理

1.教师角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教员

(2)学生模仿的榜样

(3)课堂的管理者

(4)办事员

(5)团队活动领导者

(6)公共关系人员

(7)学者与学习者

(8)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9)父母

(10)权威人物

2.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力翁效应”)。

3.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3)过高估价奖励(或褒扬)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4.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5.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简答题)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欲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有一定反思能力。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6.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简答题)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般而论,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应还有组织班集体,了解或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

(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

a.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c.要有耐心和信心。

d.乐观活泼的性格。

e.公正不自私。

PS: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A.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B.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氛围。

C.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标签: 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