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是:当小崔还是一个幽默亲切,带给别人都是欢乐的人的时候,他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经常失眠,总是睡不着觉;而当他撕破脸,在网络上和别人干起仗,甚至破口大骂时,他不再抑郁了,每天和他的安娜在一起,做着悠闲的铲屎官生活。
这样的反差让人郁闷,因为它不符合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又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确实,得抑郁症的绝大多数都是好人。而坏人,最多只配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连症的资格都没有。从这个维度说,得抑郁症这件事一点也不丢人,反而闪烁着道德层面的荣耀。
为什么好人更容易得抑郁症?
其实问题并不是处在“好”上,而是出在不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上。
心理学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所有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这种攻击性的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有的人把这种攻击性指向外在的人或物,比如指责别人,和别人斗的你死我活;还有的人则相反,他们更多是把这种攻击性指向内在的自己,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反思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哪一点做的不够好。
当一个人不会攻击别人,遇到问题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其实做的就是攻击自己。
所以,抑郁的人总是会陷入自责的状态中,为曾经犯过的一些“错误”和“过失”而耿耿于怀,自己不原谅自己。
当一个人自己都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有罪的时候,是不可能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根本配不上快乐。这导致的后果就是,总是压抑自我,郁郁寡欢,失去了生活下去的活力和动力。严重的时候,就会患上抑郁症。
正常人之间遇到问题,发生了冲突,通用的解决方式就是讲道理,分清是非和对错,当然一般情况也很难分清对错,于是还有可能拉别人来评评理。这是正常人处理冲突的逻辑和模式。
但是,当一个正常人和一个人渣无赖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的套路完全不起作用:你和他讲道理,他不听;你用有底线的语言骂他,怒斥他无耻不要脸,他笑嘻嘻的一点不生气,你看多气人。
区分一个人是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他在最愤怒的时候是否还能守住底线,是否内心还有所顾忌。恶人没有底线,所以恶人吵架很少输,而善良的人虽然有理但经常被气的半死。
这样的逻辑在电视剧《甄嬛传》里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方舟子和冯小刚之于崔永元,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华妃和皇后之于甄嬛,在吃够了苦头,重新认识了这个社会另一面的恶意之后,他们最后终于意识到这一点:要战胜恶,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一个恶的善人。
面对善良的人,保持善;面对凶恶的人,要比他们还要凶恶。
从心理的意义上,一个人的真正成熟,就是从意识到自己身上恶的一面以后才开始的。只不过,有的人彻底被自己的“对手”同化,变成了和自己讨厌的人一模一样的恶人;而有的人,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在面对特别的人时,才有选择性的展现自己的攻击性。
这样的人变的不再纯粹,不再理想主义,但更真实,也更完整。
要挣脱这种抑郁的状态,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表达攻击性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指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很多人内心有这样一种观念,需求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是万恶之源,是不好的东西,所以,表达需求是一种让人羞耻的事情。
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最常见的,有的人在和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不敢点自己想吃的菜,而是告诉别人随便。
表达攻击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这是一种更直观的攻击性,指的是面对那些咄咄逼人的人,面对有些人恶意的伤害,面对一些不公平和不公正,敢于拒绝,捍卫自己的边界。同时,在必要的时候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用行为来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
表达自己的愤怒,将自己的攻击性指向伤害自己的人,而不是向内指向自己。当小崔在网络上开喷,搅得娱乐圈天翻地覆的时候,其实离抑郁症已经渐行渐远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样的情境在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同样有所体现。当周星驰饰演的包龙星想做点好事的时候,被现实修理的几乎成了哑巴;而后来他人生的转变恰恰是从学会了一项技能开始的,那就是骂人。
成为吵架王的包龙星,为民伸了冤,并让某场的那些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学会了怒斥的小崔,为自己平复了委屈,然后搅得娱乐圈一地鸡毛。
所以,不要欺负一个老实人,你不知道他被逼急了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也不要去做一个纯粹的阉割了攻击性的好人,这样的人设太过沉重,你承受不起。
在不主动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真实就好。
标签: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