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焦虑障碍在临床上很常见,多数病人在出现焦虑表现后还是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那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焦虑,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人成了焦虑障碍的病人呢?焦虑本身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危险的情况又难以应对所致。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曾经有过焦虑的体验,比如重要的考试前、第一次坐飞机、很重要的会议、第一次登台演讲等等,我们常常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前出现不安、惶恐等表现,一般我们会提前准备,来应对即将发生的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常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只有当焦虑过度或者与现实极不相称的时候才可能是病理性的。
什么是焦虑障碍?焦虑障碍即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特征,没有具体的对象,并非实际威胁或者危险所引起的提心吊胆、惊恐不安和紧张的心情;其中多数患者常伴有不适主诉,这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比如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急、多汗等),除此之外,病人还可能有肌肉紧张和运动性不安的症状。
对于焦虑障碍我们该如何应对焦虑障碍在临床治疗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还可以辅助经颅磁刺激治疗,这些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在治疗焦虑障碍中往往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治疗中一般给予患者解释、鼓励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对于焦虑障碍,一定要让病人了解疾病的相关特点和表现,打消病人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和怀疑,因为很多病人常常因为自身的躯体疾病导致焦虑表现进一步加重,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优先排除躯体疾病带来的干扰。
认知行为治疗,这也是针对焦虑障碍病人比较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多病人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对现实不满意,对人生期望过高,凡事总爱往坏处想,总担心结局不妙等等;因为经常处于一种高度警觉地状态之中,这样会产生一些歪曲的认知,这也是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病人因焦虑导致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症状,这些都会使焦虑表现恶化加重。我们会用认知方法改变患者对疾病性质的歪曲认知,采用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
行为治疗,目的是运用行为方法和技巧,改善异常的焦虑行为,因为当个体全身松弛时,生理警觉水平全面降低,心率、呼吸、脉搏、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指标出现与焦虑状态的逆向变化。如生物反馈治疗、音乐治疗、瑜伽术、静气功等等,这些均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状,达到放松效果,所以病人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加入这些方法,来应对自身出现的焦虑。
药物治疗很多人对服药有抵触,担心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会影响自身健康,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医生我们也不是见患者就一定建议其服药,药物治疗完全取决于症状的严重性,或者是否给病人本身的功能带来影响,如果患者只有某种表现,而社会功能完整,也通过自身调整让病情稳定,那就可以继续自行治疗;但作为焦虑障碍疾病本身,会因疾病带来多种不适主诉,很多人是很难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痊愈的,这样如果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会取得更加显进的效果,最关键的是病人本身也能较少的受到疾病的折磨。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比较快速缓解焦虑的药物之一,它的药理作用是缓解焦虑、松弛肌肉、镇静、镇痛及催眠等;治疗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到最佳有效治疗量,维持2~6周后逐渐减少药量,停药过程不应短于2周,防止病情反跳;可能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这类药物的成瘾性,害怕吃药后形成依赖,无法摆脱;苯二氮䓬类药物的确存在成瘾的风险,但我们治疗焦虑障碍时无论在治疗剂量还是用药时间上都没有达到苯二氮䓬类药物成瘾的程度,在2~6周的治疗中,不会立即形成对药物的依赖,还是因为大家对这类药物了解的较少而出现的认识误区,相较于严重的焦虑障碍如惊恐发作时对病人造成的损害,药物的副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本身服药时间较短,剂量偏小,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抗抑郁药物也是缓解焦虑障碍的方法之一,无成瘾风险,在临床上是一线用药,如文拉法辛、米氮平等等。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都能对疾病起到效果,虽然药物治疗是首选,但也要合理应用,接受专业的指导;轻微的症状还可以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或者物理治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提供帮助,感谢关注。
标签: 焦虑症的自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