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经有过要找某样东西却怎么样也找不到的经验呢?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显眼的物体在杂乱的环境中较容易被找到,相似的物体较难以被搜寻,生物界中也有诸多类似原则的例子,像是动物们为了躲避天敌,会透过伪装的方式躲藏于环境中。而过去许多关于视觉注意力的研究亦指出,显眼的物体确实较容易攫取注意力。
不过,中国医药大学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李金铃教授及其学生吕怡慧之研究发现,当个体在搜寻物体时,是否能够侦测到目标物最重要的关键,并非是因为目标物相较于其他干扰物具有显著性,或是目标物与其他干扰物具有相似性,而是目标物是否与其他干扰物产生连续性的知觉。以生物的伪装机制为例,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生物会透过颜色或拟态的方式使自身融入环境以躲避危险,尽管有些生物本身具有相当鲜艳的颜色,但只要可以利用身上的条纹或是肢体型态使自身与环境中的物体排列一致,将能够制造出连续性的特性,使自己融入环境中而不容易被察觉。 另外,街上商店招牌的形状样式是否具有连续性的特性,亦会影响人们在搜寻上的差异,当街上的商店招牌都采用相同大小形状的样式,尽管许多商家会透过用鲜艳的颜色来做区隔,仍会使人们较难以找到目标商店;反之,若各商家的招牌排列不一致,则较不会有被遮蔽的情况发生。因此,在生活的许多设计中,想要更快地被人们注意到,并非要着重在颜色或形状与周遭不一样,而是要避免与周遭的事物形成连续性的知觉所产生的遮蔽效果。
标签: 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