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性观念的特点与反思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3

90后大学生性观念的特点与反思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旅程中生理上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性心理活动最频繁、最活跃的时期。特别是作为当代高校的主力群体的90后大学生,其性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转型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及时对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性知识及性行为的现状与特点进行积极探讨,有助于高校管理者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做好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广州大学14个二级学院的700名在校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为90.29%。其中男生301(47.6%),女生331(52.4%);文科162(25.6%),理科164(25.9%),工科158(25%),艺体148(23.4%);来自农村的学生300(47.5%),来自城市的学生332(52.5%);独生子女160(25.3%),非独生子女472(74.7%)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以东北师范大学路海东老师设计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为参考,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性心理及性行为特点加以适当增补,编制了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大学生性观念分问卷》。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了解被试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年级、学科类别、户籍所在地、婚恋状况及是否与父母交流性爱问题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封闭式问题,包含性知识的获得途径、性观念(包括对恋爱、同居、包养的看法)、性动机、性取向和性安全五个方面。

  2 结果

  2.1 90后大学生性观念现状

  2.1.1 对恋爱与同居的看法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加之国内外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同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等曾经的敏感词,对于他们来说都已不再是禁忌。同居现象已经从过去的谴责宽容麻木再到今天的纵容,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和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宣言。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待恋爱与同居的看法上,认为顺其自然只有同居了才算恋爱的占49.2%,接近调查人数的一半,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超过半数(60.3%)认可恋爱同居。这一现象反映出90后大学生追求新异时尚、张扬个性的共同特征,他们认可是个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2.1.2 对被包养现象的看法 最近几年,高校女大学生的卖淫问题已通过媒体报道逐步进入公众视线。在对待社会上被包养现象的看法上,调查中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被包养是可耻的。说明绝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虽然对同居现象较为开放,但是在性道德上还是持有正确、健康的态度的。这与日常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有出入,说明新闻报导中的案例现象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不能忽略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和拜金主义对90后大学生的冲击,调查中有三成的学生对包养现象持认可态度(调查中认为能够接受的和无所谓的分别占总人数比例为11.6%26.3%),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更加凸显出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3 对同性恋现象的看法 90后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现象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不能接受同性恋现象有29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46.8%;能接受同性恋现象有336人,占总人数比例为53.2%。男女生、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独生子女与否在这一观点上都无显著差异。而在与同性恋爱的调查中,不会与同性恋爱的有5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5.8%,会与同性恋爱的有9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4.2%。其中男女、城市和农村、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是否会与同性恋爱观点上无显著差异。这也表现出90后大学生对待性取向上更为自由开放、追求独立,但仍不失传统的总体倾向。

  2.1.4 对待性行为的态度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们对爱与性呈现出坦诚但不放纵的态度,表现出性观念的成熟。在对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大多数同学表示可以接受,甚至接近一半的同学(48.2%)认为如果感情成熟可以进行性爱。但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仍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8.4%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但自己做不到;35.6%认为可以接受,如果感情成熟自己也可以;而男大学生在这两项上的看法分别占23.6%45.2%。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一致,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性观念较开放,并将性行为归于爱情之中,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已不再是时代的主流。同时,90后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现出宽容、模棱两可的态度,正是当前社会道德观念多元化在性道德问题上的反应。

  2.1.5 在对未来配偶以前的性经历上 在对未来配偶以前的性经历问题上,90后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宽容。76.9%的大学生对结婚对象的性经历不在乎,认为只要真心相爱即可。但男女大学生对配偶的性经历看法存在显著差异,30.2%的男大学生认为未来配偶必须是处女,只有16.6的女生要求配偶必须是处男,说明男生处女情结的比例比女生要严重,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很在意。

  2.2 90后大学生性知识及性行为状况

  在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获得性知识的途径是课堂(229人占总人数比例36.3%),其次是讲座(占总人数比例29.7%)、黄色书刊或网站(占总人数比例15.3%),其他方式获得性知识的为13.6%,通过展览与听广播获得性知识的只占4.3%0.8%。男女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行为上,调查对象中没有过性行为的有54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85.8%,有过性行为的有9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4.2%。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性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性安全上,大部分同学已学会在性爱中保护自己。调查对象在性交时会选择采取避孕措施的有49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77.8%,不会采取避孕措施的有6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0.3%,顺其自然的有75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1.9%。男女大学生在避孕措施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安保措施,而30.9%的男生倾向于不采取避孕措施。这说明仍有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自我性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性疾病的传播与感染的相关知识。

  3 讨论

  3.1 90后大学生性观念的特点

  大部分90后大学生性观念较开放,男大学生在婚前、婚后发生性行为的问题上比女大学生更加开放和轻率;在性取向上,90后大学生大部分能接受同性恋现象,对社会上的同性恋现象持宽容的态度;90后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课堂;仍有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自我性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性疾病的传播与感染的相关知识。

  3.2 对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反思

  3.2.1 高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性教育 网络在加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媒体监管和家庭疏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伦理、性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青少年道德责任感和人格修养。

  3.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人格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结合 性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性健康教育是一种健康行为的教育。两性之爱的教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而且是价值观的教导,是社会文化与道德规范的传授。当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性知识普及阶段,而是要结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性心理发展的规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性别角色、道德法制意识、个人意志品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多方位的教育和培养。

  3.2.3 高校应注重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方式多元化和多样性 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除了可以开设性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发放教学读物外,还可以与时俱进地利用网络载体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在教育形式上既可以采用团队引导教育,也可以采用个案咨询或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在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同伴教育的功效。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充分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做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工作,使高校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