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案例2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3

 

 

    对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案例2

 

A30,头脑机敏,风流倜傥,一表人才。来到南方某大城市工作已5年。由于工作出色,很受领导赏识,晋升很快,成为行业的公认“新星”。周围注意小A的年轻女孩不少,其中有几个和小A还曾发生过关系。但是,真正让小A坠入爱河的是小C,两人“相见恨晚”,不到半年就开始同居,并确定了婚姻关系。然而,就在他一心憧憬着未来的幸福时,厄运降临。有一天,C痛苦地告诉小A,自己刚被查出是HIV阳性!C真心爱着小A,在自己承受着巨大压力和痛苦的同时,她还协助卫生防疫机构,动员小A也去检查。结果不出所料,A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也是阳性。“我完了,彻底完了……”小A瘫倒在沙发上,无力地呻吟。

“我该怎么办?回农村老家去?那不等于送死?”小A记得前不久发表在某报上的一则报道:离自己老家不远的地方,一年前曾有一位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小F,因病染HIV而被遣返回乡。回到家里,首先迎接自己的是父亲的一顿毒打;接着是在村干部陪同下前来的派出所民警,一口气向他宣布了24条“今后不准”。实施这些“不准”的结果是:他每天只能呆在自家院落里一个仅8平方米的小屋里,无奈更无助地等待着自己的“必然归宿”——死亡......

“和小F,我能强到哪里去?”小A已经预感到,自己将被开除公职,失去所有的福利待遇和公费医疗保障;周围人鄙夷的目光,昔日朋友们的唾弃;将使自己生不如死。……公司曾为自己在保险公司投过保,一旦发生疾病和章外事故,哪怕导致残废,巨额的索赔也足够维持余生。然而现在所有这一切都将落空,因为保险协议上清楚写着“……上述情况不包括……感染艾滋病等……”。“不,我不能这么完了,我要报仇!”小A离开了小C和所有熟悉的人们,改名换姓,四处躲藏。他还利用一些尚未了解内情的旧关系,加之“网络征婚”等提供的方便,在半年时间内接连结识了10余名女子,花言巧语,和其中多人发生性行为,直至最终以“在公众场所发生流氓行为”的罪名被起诉,全部真情才暴露干世……

[启迪]看完这个案例,你或许会理解某著名社会学家曾经讲过的话:“对一个社会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存在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而是针对这些人所采取的歧视或不公正行为。歧视,造成这些人被社会隔开;歧视,将这些人逼到了地下;歧视,把这些人逼到了没有生计的绝路;此时,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危险性不仅不会减少,反将大幅度增加……”小A最终选择了报复社会的路。这在HlV感染者中是极个别现象,但由此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不容忽视。小A固然因犯罪而受到法律严惩,但人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导致这些危害的深层次原因。正如那位社会学家所总结的:“……公众对患者的歧视行为,最终导致的往往是整个社会成为真正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