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案例1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7

          对HIV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案例

 

“歧视”,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所持有的偏见,由此产生的内心的“耻辱感”和由此表现出的不平等、不公平态度、行为。迄今为止,仍有相当多的人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持错误的认知和态度,使这部分本来就处于艰难困境的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关怀和帮助,相反却备受冷遇、反感、厌恶、孤立和敌视,失去尊严和隐私,甚至失去生存、生活条件。以下举两个艾滋病流行早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

Z是一位生活、工作在某小城市某医院的医生,曾参加援外医疗队去国外工作两年。回国后,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发现感染了HIV。犹如晴天霹雳,他原来温馨、和睦的家庭立时掀起巨浪:儿女们哭哭啼啼,不敢抬头看人;老伴和他寻死觅活、闹离婚。消息不胫而走,几天内几乎传遍全城。他走进熟悉的科室,等待看病的患者们登时落荒而逃;一位护士习惯性地给他打开器械室,却招来大家一顿痛骂;全科室为此停工消毒了两天。平日人来人往的科室无病人光顾。院长为安抚大家的情绪,做出让他住院的决定。然而,他那些原本在住院处朝夕相处的医生、护士们好像已经不认识他了,连候诊室的椅子都不准他坐,只能站在走廊中间。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集体和院方交涉:“只要他住下,我们就走,一个都不留!

更大的灾祸很快降临。小孙女被幼儿园勒令退学,说是怕传染别的小朋友。正在上高中的孙子周围的座位都成了空的,同学们冷落他、嘲讽他;在食堂里,只要Z的孙子排在哪一买菜的行列,前后的人登时一哄而散,连老师都用教鞭代替手给他发卷子,为的是“避免传染”。终于,儿子和女儿带着自己的小家庭含泪离开;亲友们也全都和他断绝一切来往。每天都有好心人给他家门口送些菜和日用品,但绝不收钱,因为病毒可能会通过钞票“传染”。老两口足不出户,孤零零度日,但单元楼的住户们仍不放过他:“不是我们心狠,但我们绝对不能要艾滋病”。在一些人的鼓动下,居民们到市政府去静坐;政府信访办则接二连三收到请愿信和电话,要求把Z赶走,甚至出主意说,可以将其隔离,或者收监。……卫生局局长收到的信上赫然写着:“你有义务立即解除全体市民生命的威胁……如果你再不动手,我们就收拾你!”最后,市政府总算在北京某传染病院为Z安顿了病床,风波才平息。Z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病情进展很快。两年后就病故了。尽管他后期被各种艾滋病的机会感染纠缠,十分痛苦,心里反而是平静的。周围的医护人员精心照料着他,不断给他鼓励和安慰;老伴也在医生、护士的帮助下转变态度,用爱伴随他度过最后的岁月。

Z的悲剧并没有伴随他的去世而消失。家乡的殡仪馆拒绝接受其遗体。经过政府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最终在一系列特殊措施的安排下才被火化……

[启迪]这个案例出现在艾滋病流行早期。然而即使在今天,这种因普遍的歧视现象而导致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被孤立、被边缘化,甚至被逼到断绝生计地步的现象,依然经常发生。在Z的经历中,可看到即使同样是医护人员,其态度、行为也截然不同。前者(当地医护人员和公众)因为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各种歧视行为,以为藉此可使自己避免罹患艾滋病的危险。后者(北京某医院医护人员)因为已了解艾滋病的特征和传播途径,消除了恐惧感,不仅充分体现出爱心,而且说服Z的老伴也转变态度,Z在生命的最终阶段,体会到真正的爰。要消除自己的歧视偏见,学会换位思考也很重要。我们不妨都认真去想一想:如果我,或是我的配偶、孩子感染了HlV,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教的学生艾滋病血清检测呈阳性,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和那些已感染HlV的同事一起工作,我又该怎么办?如果我采取歧视态度、行为来对待这些人,是否能保障我远离艾滋病?或者正相反,反而让艾滋病离我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