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异地恋研究
1.异地恋(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的意义
爱情自有人类即开始,但早期心理学家认为:爱情太神秘、难以理解,所以不主张进行研究。但近些年来,心理学家又开始重拾爱情的研究,不再因为过于无法捉摸而将之搁置一旁,或认为最好留给诗人咏颂(Rubin,1981)。
爱情是一种心理,恋爱则是一种状态和过程。异地恋是恋爱的一种特殊方式。Dellmann-Jenkins等认为异地恋的概念为:恋爱一方与另外一方不能每天见面,即使他们见面的愿望很强烈。事实上,Dellmann-Jenkins是从见面时间上来定义异地恋的。本文中,为便于操作化,笔者考虑同时从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定义异地恋:异地恋即是指恋爱双方在居住空间上存在较大距离(一般表现为居住在不同城市),从而导致见面频率下降的恋爱关系。
2.国内外大学生异地恋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关于异地恋的研究多限于猎奇性的“新闻式”描述和碎片化的探讨,还未见有深入的观察与理论分析,是亟待开发的性社会学研究领域。即使是在潘绥铭教授的全国调查中,也只是简单地调查了大学生异地恋的发生率,而未对异地恋与性焦虑、异地恋的沟通模式等问题有系统化的研究和探讨。
国外对大学生异地恋现象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异地恋与非异地恋群体的比较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Dainton(1993)等人对比分析了异地恋与非异地恋情侣中关系类型、亲密度和性的差异;Stafford(2005)分析了异地恋与非异地恋大学生在关系的稳定性、平等性、满意度、忠诚度上的区别;Laura Stafford(2007)还分析了导致异地恋与非异地恋大学生关系稳定性差异的成因。
此外,Dainton, M., & Aylor, B(2002)分析了异地恋大学生在关系维持中所采用的交流模式;Lydon(1997)等人研究了异地恋中情侣之间的忠诚度问题;Merolla(2005)等人分析了异地恋情侣之间的见面问题与冲突处理问题;Sahlstein(2004)分析了异地恋情侣们在见面与分开时不同的协商模式,以及异地恋遇到的各类困难;Schwebel(1992)等人分析了影响异地恋大学生关系稳定性的因素;Stafford(1991/2006)等人研究了异地恋大学生在关系维持中采用的策略。
(三)简要的评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对异地恋的研究无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都略显不足。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性社会学,只不过是社会学的一个弱小分支。在西方,它发展不过百年,学者不过百人;在中国则更是历史短而人数少(潘绥铭、黄盈盈,2007)。刊登性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专业杂志屈指可数。其次,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异地恋”的主观印象与客观统计不符。人们总以为异地恋是少数,但正如前文所引用的潘绥铭教授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一样,异地恋在本科生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要研究大学生的性、爱情、婚姻就必须高度重视异地恋的特殊性。
既然异地恋的发生率如此之高,那么目前关于大学生的性社会学研究主题,如性行为、性态度、性关系等都有必要在异地恋群体中单独展开研究,并进行异地恋与非异地恋的比较研究。从前文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性社会学研究已经走到这一步,国内的学者也要迎头赶上。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全国正规大学的、目前恋人正在不同城市的在校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排除了私立的、民办的、单位或者社团开办的、社会集资开办的各类高等院校,以及军事院校;同时也排除了曾经在校期间拥有异地恋经历,但是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案例或工作期间发生异地恋的案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在校生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型和独特性,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人士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异地恋的认识、处理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次,曾经有过大学异地恋经历但是目前已参加工作的案例,由于受工作之后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其对异地恋经验的解读会与在读期间的认识发生偏差,因此我们也未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
(二)获取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1.抽样与访谈
参考借鉴以往的性社会学研究经验,本文主要通过一对一的深度隐秘访谈收集资料。对于访谈对象,笔者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寻找:
第一个途径是滚雪球法,从熟人入手,然后由熟人介绍他们的朋友。首先笔者朋友中有较多的异地恋者,基于对我研究水平和研究伦理的信任,他们很多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访谈中来,比如M3、F5。
第二个途径是网上招募法。即研究者在互联网上的相关论坛发表帖子,征集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同时根据相关版面上已有的留言,识别出合适的受访者,然后通过给作者“站内回信”、“留言”等方式邀请他们参与访谈。受访者主要来自于这种方法。
第三个途径是海报发。在大学校园里发布招募志愿者的海报,招募参与者。
使用网上招募法主要是基于对研究对象特殊性的考虑。首先,网络在大学校园逐渐普及,不上网的只是极少数没有条件或者没有兴趣的人。其次,异地恋大学生群体具有数量不易识别的特征,使用网络招募可以有效地找到目标群体。第三,网络方式迅速、便捷而且经济。
通过网络和海报发布消息,可以让潜在的被访者先明确研究者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研究者严格遵循保密的原则,不公开被访者的任何信息。对于通过被访者,笔者通过QQ、MSN、Email等方式进行网络访谈,或者电话访谈。关于网络访谈和电话访谈的可信性,不少研究者都做过探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调查方法并不是保证真实性的关键,研究者自身的素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等主观因素越来越成为保证真实性的关键(方刚,2005)。因此,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也保持与被研究者真诚的友谊关系,网络聊天中除了研究访谈之外,我们还会有一些私人性的聊天,如M5考北京某高校的研究生,笔者则为他提供了相关的考研资料,M08在一次论文竞赛的写作期间,缺乏相关的外文资料,笔者则利用有关的网络资源积极为他搜索下载了大量参考文献。这都为获得被研究者的信任,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国外学者对这种网络访谈方法的有效利用,也为笔者采用类似方法增加了研究信心(Robin,Cyborgasms,1999)。
同时,笔者也深知,使用网上招募法有其局限性。首先,尽管大学生上网已经很普遍,但是浏览和使用笔者发贴的网上论坛的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极大地限制了取样的范围。其次,相对而言,自愿接受笔者访谈的人和一般人存在着系统性的差异,他们诉说、表达的欲望往往强于一般水平。但是,本文作为一项定性研究,要求的是全面展现异地恋大学生的性爱模式,因此,尽管存在着局限性,但网上招募法对于本文研究的问题还是适用的。
为了确保资料的可信度,笔者还采用了如下方法:(1)在网络访谈中,识别对方的IP地址,然后和受访者自称的所在学校的IP进行比对。因为笔者首先会确认他们是在学校上网,所以如果他们实际所在的IP和他们的学校IP不符合,则说明他们有说谎嫌疑,应删除该受访者,笔者使用该方法删除了2名受访者;(2)每个被访者与笔者都进行了两次以上的网络访谈,每次访谈间隔时间约为一月左右。这一方面是为了获取缺失的信息,获取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照前后访谈资料,对原始的访谈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使用该方法笔者删除了4名受访者;(3)尽量鼓励男女朋友同时参与访谈,以便互相印证信息。此次访谈中,总共有两对是男女朋友关系(M8和F7,M6和F6)。
每位受访者在接受访谈之前,都被告知此次研究的研究目的、可能的研究手段和可能的后果、访谈资料运用的方式等内容,并如实回答受访者对此次访谈的任何疑问。总之,访谈将在保证受访者绝对知情权的前提下进行。
2.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汇总
此次研究共访谈了15位同学,8位男生,7位女生,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5:
表5:访谈对象基本情况汇总
文中代号 |
性别 |
年级 |
学校所在地 |
访谈方法 |
M1 |
男 |
研一 |
北京 |
网络访谈 |
M2 |
男 |
大二 |
上海 |
网络访谈 |
M3 |
男 |
大四 |
北京 |
网络访谈 |
M4 |
男 |
大四 |
北京 |
网络访谈 |
M5 |
男 |
大三 |
西安 |
网络访谈 |
M6 |
男 |
大四 |
上海 |
网络访谈 |
M7 |
男 |
大四 |
杭州 |
网络访谈 |
M8 |
男 |
研一 |
北京 |
电话访谈 |
F1 |
女 |
研二 |
北京 |
网络访谈 |
F2 |
女 |
大二 |
青岛 |
网络访谈 |
F3 |
女 |
大四 |
北京 |
电话访谈 |
F4 |
女 |
研一 |
上海 |
网络访谈 |
F5 |
女 |
大四 |
杭州 |
电话访谈 |
F6 |
女 |
研一 |
上海 |
网络访谈 |
F7 |
女 |
大四 |
杭州 |
电话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