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反思
——异地恋大学生的性爱调查报告\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已经成熟,机能健全,性意识早已萌动。因此,在大学校园里,不管是酸、甜、苦、辣,“恋爱”对大学生而言,都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之一。Hendrick(2002)认为人生中,没有什么比爱情更重要的,人生如果没有爱情,生命就只有黑白两色,有了爱情,等于有了色彩,开宗明义地指出爱情是积极、乐观心理学的核心。国内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赞同“没有体验爱情的幸福,就不知道生活的价值”的男女生分别从1985年的33.8%和33.5%上升到1995年的60.6%和63.2%,而赞同爱情应服从事业的比例分别从73.1%和74.2%下降至48.2%和38.4%,升降幅度比较明显(黄希庭,2000)。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加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在大学生的恋爱关系之中,异地恋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恋爱中的情侣们必须忍受相思之苦。目前,学术界对该群体的研究还很少。这不能不使我们把这种对异地恋的学术忽视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特征联系在一起。尽管近20年来中国的校园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但大学生终究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在关于“爱情”、“性”的问题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舆论哗然。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关注异地恋大学生对“性”和“爱”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性需求满足策略与特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从大学生性爱的特征看
佛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具备成熟性欲的两性期是青年阶段的关键特征,也是性原欲(libido,性欲的基本能源)被唤起,引起性冲动的时期,此时期的青年,会以家庭外的异性关系为发展目标。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论指出,大学生一般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第五阶段(12岁至18岁)及第六阶段(成人初期)之间,此阶段的大学生积极寻求自我认同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产生孤寂与忧郁的兴许。另一位发展心理学理论专家Levinson(1978)也指出17至33岁为青年人进入成人期的转换期,青年人在这期间有特别的任务要达成,而“亲密伴侣的找寻”即是其中的任务之一。因此,大学生对“性”与“爱”有着十足的内驱力。
正如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1972)所说,现代个人性爱的出现是人类道德的伟大进步。现代的性爱具有这样的特征:
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爱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爱的时代,决不是一向都征求妇女同意的。 第二,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
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性爱的追求是很强烈的,甚至惊心动魄。异地恋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同时也是性待业期,但由于和相爱的恋人“彼此分离”,无法有规律而稳定的性满足,无法达到性能量的释放,因此妨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对于他们而言,正确处理好“性”问题,是大学生活的重要课题,也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环。
(二)从异地恋的发生比例看
大学生异地恋是校园中较为常见(见表1)的恋爱方式。根据潘绥铭教授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有恋人的本科生中,有近乎一半(包括恋人“在外地,是同乡”和“在外地,非同乡”)的大学生以“异地恋”的方式吹奏着“爱情进行曲”,而且该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1997年该比例为44.9%,2001年该比例为48%。
表1 恋人空间距离(您现在的恋人在什么样的地方?)(%)
性别/距离 |
同班/同系 |
同校 |
同城市 |
在外地,是同乡 |
在外地,非同乡 |
1997年 |
|
|
|
|
|
男生 |
16.8 |
13.7 |
19.7 |
40.9 |
8.8 |
女生 |
23.6 |
15.8 |
25.0 |
29.2 |
6.4 |
全体 |
19.2 |
14.4 |
21.6 |
36.9 |
8.0 |
2001年 |
|
|
|
|
|
男生 |
16.6 |
19.7 |
14.5 |
37.8 |
11.4 |
女生 |
15.3 |
18.5 |
19.7 |
32.5 |
14.0 |
全体 |
16.0 |
19.1 |
16.9 |
35.4 |
12.6 |
资料来源: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8页;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10页。
潘绥铭教授(2000)还对异地恋和非异地恋大学生的性行为等级进行了相关分析(见表2)。并且得出结论:对于本科生实际性爱行为等级来说,发挥最大作用的因素是:双方是不是在同一个城市里。可见,由于空间距离的客观原因,异地恋大学生的性行为等级受到了抑制。
表2 恋人空间距离的作用(%)
行为等级/距离 |
同校 |
同城市 |
在外地,是同乡 |
在外地,非同乡 |
性爱抚以下各项 |
35.2 |
32.6 |
48.6 |
44.6 |
有过性爱抚或者更高的 |
64.8 |
67.4 |
51.4 |
55.4 |
资料来源: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12页。
(三)从大学生性自主权的实现看
性自主权是人在遵循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主表达自己的性意愿和自主决定是否实施性行为和以何种方式实施性行为,实现性欲望的满足而不受他人强迫和干涉的权利(郭卫华,2006)。事实表明,在性权利的实现和受到保护方面,大学生一直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其性权利一直受到忽视和人为的侵害。教育管理者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禁欲方式(如宿舍门禁制度、对“越轨者”的严厉惩罚等)来不遗余力地压抑和限制大学生性权利的实现。这对异地恋大学生来说,即使某一方来校探望自己的恋人,也只能“安分守己”、“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便有劝退、开除的危险。
事实上,在校大学生大都已满18周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他们和其他成年人一样,都具有不可侵犯的性权利。性权利同其他基本人身权利一样,只要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个人拥有充分的处置权。他们的性权利不能因其在读大学生的特地身份而受到限制。
(四)从异地恋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上看
由于异地恋的特殊性,情侣之间往往面临更多的矛盾需要处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彷徨、嫉妒、猜忌等心理症状。比如在“异地恋社区”网站中,有一位叫“机缘”的网友这样写道:“我不希望她很晚回去,我不希望她很晚还在和别人讨论事情,尤其是和男生,我不希望她总是很忙,忙完这个又忙那个,我很喜欢吃醋,不是我想吃,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我很确定一点,不管她是什么样的我都会一直喜欢她,爱她,和她在一起,她一个人不在我身边,我会很担心她,又讲不出,我心理可能不正常,我该怎么办,她说应该给彼此足够的空间,我一直努力在做,可是,可是我希望她能管管我,也许是因为这样能让我有种她就在身边的感觉吧,可是她不知道,可是我还不成熟,可是我也许还是没有让她觉得有安全感,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呢。”
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帮助异地恋案主检视其爱情关系的互动历程,缓解案主的压力与紧张情绪,甚至提供性咨询。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异地恋的性爱模式,懂得异地恋双方的情感互动特征,这样才能对异地恋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五)从国内研究的局限上看
近年来,国内对于大学生性爱的研究中,存在如下缺陷:
1.研究主题狭窄。大多数研究的焦点都是围绕在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研究主题有待进一步拓展,国外一些新兴的研究热点,如网络性爱、异地恋等都有待国内学者的进一步发掘。
2.描述性研究居多,解释性研究有待深化。关于大学生性爱现象的调查报告日渐增多,但是关于大学生性爱现象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却显不足。尤其是在理论建构上,缺乏具有“校园特色”的大学生性爱理论。
3.对异地恋大学生的研究重视不够。虽然网络上对异地恋的描述并不鲜见,但是大多属于猎奇式的新闻调查,缺乏科学严谨的学术调研。因此我们对这类群体知之甚少,包括他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对情侣的忠诚度、他们的性满足方式、情侣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特点等等。
二、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性行为研究
1. 性行为(Sexual behavior)的意义
性是指以特定身心反应为基础的、以高潮为中心和标志的一种生命现象的表现过程。性是人客观存在的一种欲望及实现其满足的行为,其性质由社会标定(潘绥铭,1995)。广义的性行为分为八 个层次,如拉手、搂腰搭肩、接吻、拥抱、轻度爱抚(腰部以上)、重度爱抚(腰部以下)、性交及和两位以上异性性交等,狭义的性行为则是指男性阴茎进入女性阴道内的接合动作,即所谓的性交(Vener&Stewart,1974)。潘绥铭在研究中还区分了人际性行为和独自性活动,其中人际性行为包括了性交合、性交、性爱抚、色欲活动、性交往、涉性的人际交往和性别交往等七个依次扩展的层次,独自性活动最典型的就是自慰(“手淫”)。其他还有:性唤起(常常表现为阴茎或阴蒂的勃起)、性梦、性梦射精(或者女性的性梦中的性高潮)、性幻想(潘绥铭等,2000)。此外,Chilman(1979)指出,人类的性行为被描述为“从事性行为的身体特性和能力,再加上有关这些行为的心理层面学习、价值、规范和态度”(转引自蓝育慧等,1997)。事实上Chilman所指的性行为类似于约翰·盖格农的提出的“性举止”(sexual conduct),不仅包括了性在行为方面的表现而且包括了性心理、性观念等更广泛的内涵(约翰·盖格农,1994)。本研究中的性行为是指接吻、拥抱、爱抚、性交及性交合等行为。
2.国内大学生性行为调查研究
建国初期,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之下,人们谈性色变,因此不可能有对大学生的性研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生谈恋爱和性行为同样是学校所不允许的。如原国家教委于1990年1月发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30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的宽容度逐步增加,大学生性行为也逐步增加,2005年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将涉及在校生婚育以及婚育退学的规定予以删除,更是默认了大学生婚恋及其性行为的合法性。当然大学生性行为增加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学生性调查,成果斐然(见表3)。总的来说,各项大学生性调查的科学性、规范性越来越强,历时性、追踪性调查越来越多,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这些都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表3 国内较大规模的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列表
作者 |
时间 |
论文题目/书名/课题名称 |
对象 |
主要发现 |
刘达临 |
1989-1990 |
中国当代性文化 |
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其中包括有3360位大学生 |
有9.8%的大学生发生过婚前性交行为 |
耿文秀 |
1990年 |
当代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研究及性教育设想 |
全国20所高校的2000名大学生 |
明确报告“自己已有性生活体验”者,男女生分别占22.9%和11.7%。 |
潘绥铭 |
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1年 |
性爱十年 |
1991年和1995年调查为北京地区本科生;1997年和2001年为全国地区本科生 |
四次调查的性交发生比依次为10.7%:9.4%:10.1%:16.9%。 |
樊胜民 |
1993年 |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与性观念 |
上海2190名大学生 |
男生中到22岁时有性交行为的占18.8%,在女生中该比例为16.8%。 |
何景琳等 |
1995年 |
大学生有关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
云南省2257名大学生 |
有14.3%的学生有过性行为,男女生分别为19.4%和8.4%。 |
夏苏建 |
1999年 |
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
广州地区八所大学1136名本科生 |
14.1%的大学生已发生“婚前性行为”,男生高于女生,分别为22.5和7.4%。 |
胡珍 |
2000年 |
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研究 |
全国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大学生5070名 |
明确报告“自己与性伙伴发生过性关系”者占11.3%。 |
胥兴春等 |
2005年 |
大学生1638名性行为和性观念状况分析 |
全国9所高校1638大学生 |
男大学生的性交行为报告率为18.7%,女大学生的性交行为报告率为9.9% |
丛黎明等 |
2004-2006年 |
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关联知识、危险意识、性行为及态度 |
浙江省两所综合性大学1—4年级22712名大学生 |
平均13.1%的大学生已经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17.6%,女生8.6%。 |
3.国外大学生性行为调查研究
Teevan (1972)等人于1967 年调查了1177名 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 498 人,女大学生521人,研究发现,约有一半以上(58﹪)的男性有过性行为,在女性中该比例为28%,仅为男性的一半。而Murstein (1979)等通过调查347 名(184 位男生,163 位女生)Northeastern Liberal Arts College 的学生发现,男性有 82.6﹪(152 人)、女性有 74.8﹪(122 人)有过性交行为。Salts (1994)等通过调查 Southern Univesity 341 位大一新生发现,其中有194 位(56.89﹪)有过性交行为。Desiderato and Crawford(1995)曾以427位未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有66%的学生有性经验,其中四分之三不定期或未使用保险套。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对人类性行为的大规模的社会学研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性调查,其中包括哈尔切夫进行的三次“大学生调查”,1904年在莫斯科大学进行的性调查,随后在托姆斯克和尤里耶夫大学进行了类似的性调查。之后,俄罗斯的性行为调查研究工作不断繁荣(表4)。俄罗斯大学生性行为的主要特征是首次性行为开始的年龄较早,根据符拉夫的研究结果,73%的17—20岁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性生活经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性伙伴的人数多,1997年在莫斯科大学的被调查者中28%的男性和16%的女性有6个或更多的性伙伴(蓝瑛波,2002)。
表4 苏联的几次性调查
组织者 |
时间 |
对象 |
备注 |
符·法夫洛姆 |
1902 |
哈尔科夫大学近2000多名三年级的学生 |
性行为和性态度的调查 |
日邦克夫 |
1908 |
莫斯科的女教师和女大学生 |
世界范围内首次“女大学生的性生活” |
伊·康,夫·切勒瓦科夫和沙皮洛等人 |
1993 |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615名学生 |
在过去的几年里年轻一代的性行为提前了,特别是年轻女性。 |
伊·康,夫·切勒瓦科夫和沙皮洛等人 |
1995 |
莫斯科、诺夫哥罗得、鲍里索格列布斯克、叶列茨2871名16—19岁的青少年 |
16—17岁的青少年中47%的女孩子和48%的男孩子已经有 了性经验。 |
不详 |
1997年12月 |
莫斯科大学 |
这次调查着重研究了俄罗斯青年人性文化的一些特征 |
资料来源:根据蓝瑛波的《俄罗斯青年的性行为》,《青年研究》2002(1),编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