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被当“黄段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42

性教育被当“黄段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性教育并非完全封闭,公开出版的一些性知识书籍在图书馆和书店可以看到。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一些医务工作者在报刊和书籍上介绍两性的生理解剖特点和性发育、性卫生方面的知识,还编写了中学《生理卫生》课本,其中包含《生殖器官》一章并附有插图。

2002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展开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这标志着学校的性教育在我国获得了正式的法定地位。

2008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小学12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孕育生命”“成长的基本知识”和“我从哪里来”等知识;初中79年级学生应该能够“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经验和专业性的欠缺,我国对于性教育的探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媒体曾曝出,一本名为《高中生科学性教育》的教材公然声称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女性“下贱”“堕落”,将性行为描述成“女性献出身体”和“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而201612月发布的国内首本男生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则充满了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对所谓“男孩危机”的不实宣传。就在近期,北师大经过专家课题组九年研究打磨,传递了科学的性知识、开放的性观念和平等的性别意识的小学生性教育教科书《珍爱生命》,则被大批成年网友当成了“黄段子”。

社会学家潘绥铭和黄盈盈在《性社会学》一书中指出,作为社会问题的性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什么还有青少年在性化的大潮中仍然是“性盲”?究竟是什么在阻止他们方便地、轻而易举地去主动寻求性知识?其二,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中国成年人相信下一代可以被闭目塞听?这也是如今我们依然需要深思的问题,在中国,缺少性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

儿童接受性教育会使儿童早熟并尝试性吗?为什么家长对性教育普遍感到恐慌、尴尬或者难以启齿?为什么主流反性侵的话语实际上是“反性”的话语?为什么要反对单纯强调“预防性侵犯”的性教育,而要提倡全面的性教育?人们应该从这些问题当中来重新审视我们反复提及却依然无知的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