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其形成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患者自己为此感到痛苦,
有人格障碍的人虽无智能障碍,但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并难以矫正,仅有少数人在成年后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但这种障碍一直持续终身难以改变人格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它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演化的过程,从而最终形成其固化的思维行为模式,在临床上,患者身上很难发现交为明确的时间界限
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人格障碍与精神病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各类精神障碍并且多数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作为基础,但此人格基础不一定会发展到精神病,当在一定的诱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条件发生改变,认知歪曲史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改变,但并非100%的人格障碍最终会以精神病为结局,大约有30%左右终身会保持人格障碍,并未发展为精神病,同样经过治疗后的精神病,也有可能遗留人格改变。
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直接改变患者的行为具有相当困难,但可以让患者尽可能避免暴露在诱发不良行为的处境之中。如攻击性强的人并非在任何场合都出现攻击行为,羞涩忸怩的人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怕羞。找到激发异常行为的场合或因素对于处理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如强迫性人格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可以让其从事紧张程度不高、责任比较宽松的工作。此外,要避免不成功的暗示,提供更多的发展正常人格的机会。
(1)咨询
解惑咨询可能有助于患者应付那些导致异常行为或痛苦情感的应激情景。将当前的困扰与过去的经历相结合的咨询,应选择性地的应用于人格障碍。这种方法最有可能帮助那些缺乏自信,有人际交往障碍或不能确定生活目标的年轻人。重要的是极力启发他们通过省视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解惑咨询通常较非指导疗法更有助于改善人格障碍,特别是对边缘型人格和反社会人格者。
(2)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支持常对人格障碍者有帮助,对某些人格障碍者经过数月心理支持治疗,即可取得一定的有效进展。而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支持治疗可能需要数年之久。支持可由医生、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或监督官员进行。对于最初不愿接受治疗的反社会行为者,监管程序可能是有用的外来控制。
(3)动力性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的精神动力性治疗与其他形式的精神动力性治疗在侧重点上略有差异。针对人格障碍的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更具有指导性,很少强调对既往事件的重建,而更注重如何与人交往,应付外在困难和处理个人内在感受的方式。移情和反移情的分析对于澄清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4)认知治疗
治疗师集中于思维和信念模式,它是人格障碍的特征也是情感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他们试图以常规的认知治疗技术改变人格障碍者的认知。尽管有人认为这一治疗方法疗效甚好但还不曾有对照试验对其疗效进行评估。认知分析治疗是将认知治疗和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技术结合起来。有人将这一治疗用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然而还未经临床试验确定其价值。
教育和训练
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一些程度不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收容于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机构对其行为矫正有一定帮助。正常人格随年龄的增长会有一定的变化,有些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增长也可能逐步缓和。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在中年以后尽管仍存在人际关系冲突,但攻击行为大大减少,通过积极引导可进一步朝好的方向转化。
标签: 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