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79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邢娟 编辑排版:崔贯利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关于自杀的新闻,一些青少年受挫导致自杀的事件也常常发生。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自杀和心理疾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一般大众现在都知道,抑郁症和自杀的关系非常的紧密,其实自杀和躁郁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都有着很多相关性。有一个数据直接证明,如果有抑郁症的话,这个个体能够产生自杀意念水平的大概要占到百分之四十多,相当于有一半左右的人如果有抑郁症,他的抑郁症都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自杀。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于抑郁症这些年是从美国开始盛行的,然后就变成了全世界都比较关注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大家平时也看到很多抑郁症有关的一些网文和信息,所以很多人也会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说抑郁症可能和一个人的道德内疚感有关系。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说,抑郁症更像是一种注意力的偏差。他们特别的倾向从大脑里面去偏好于某一些能让他们产生悲观绝望的这一类的记忆,或者是这一类的信息。他们对这类的信息有一种偏见,有一种认知的一种优先的选择。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抑郁症患者对这种消极信息的一种优先选择,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一种自动化的负性反应。一旦有过这种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他们大脑的偏好不仅仅是去偏好于搜索那些消极信息,他们还会更加的倾向于去搜索那些与自杀有关的信息。

所以这类人如果在平时的阅读信息中看到了大量的与其他人自杀有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的驱动。

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可能都存在的一种大脑额叶功能的失调。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额叶功能失调就导致他们的注意力搜索就倾向于负面信息,倾向于自杀方面的信息,这是一种认知的僵化。

从这个角度也就比较好能解释,为什么网上有那么多的人都特别喜欢去看什么原生家庭伤害了他的文章。这种倾向性的背后,就是他对网络这类网络信息的一种偏好的选择。这种倾向性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他可能有一些抑郁的因子在他的心里面。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一些心理网红作者偏好于写这类的信息去刺激大众。如果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无意为之的话,那就很可能也提示,他们自己内部有一个抑郁症的因子在这里隐隐的作祟。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种抑郁症的因子,使他们不断地把那些能够伤害别人的,能够伤害自己的这类信息组织在一起,不断地去写文发文。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类网红作者特别喜欢写这种抑郁症,特别喜欢写这类原生家庭伤害他的这种文章。

所以无论是从写文的人来说,还是从喜欢阅读这类文章人来说,都要考虑他们有可能是潜在的抑郁症的一个群体。

抑郁症患者们在回忆自己的过往的那些记忆的时候,他们不仅仅偏好于去搜索那些能让自己产生伤害类的那些早年的回忆,而且他们也会非常喜欢去搜索网络上一些别人的那些所谓的小时候伤害了自己的那些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伤害类的文章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原因。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原生家庭伤害类的文章阅读得越多,对抑郁倾向的群体损害越大?原因很简单,那是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他们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的时候,他们和正常人回忆的方式不一样。

正常人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记忆,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均匀的,既有那些痛苦的回忆,也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能回忆出很多件事情。在这些事情里面,假如说他回忆了100件事情,那么在100件事里面既有快乐记忆,也有不快乐记忆。这些好的记忆和消极的记忆之间是均衡存在的,而且每一个记忆都能够展示他的细节。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是抑郁症患者不一样,抑郁症患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的时候没有细节,他们只有概括性的一句话。常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小时候。比如:父母皆祸害!原生家庭伤害了他!但是如果你要让他去展示具体的细节,他只能给你抽取那些伤害性的记忆,而记忆里面的其他部分都被他有意地屏蔽掉了。

所以这种屏蔽他大脑里面关于早期更多信息的一种信息偏差,本身也代表着他们有一些认知和抑郁的可能,他们的认知上是存在偏差的。

在学术界,我们把抑郁症患者的这种抽取早年记忆的方式和正常人比较起来的差异,用一个术语来形容,这种术语就是他们的自传体的记忆过度的概括化。

(未完待续)

赵小明:心理学家告诉你,自杀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标签: 自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