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亲人突然离世,怎样和逝者至亲说这件事

心理健康 心理百科 101

心理专家谈亲人突然离世,怎样和逝者至亲说这件事

资料图片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可是,当至亲突然离世,这个消息该如何告诉死者的亲人?

一周前,经过努力保胎,今年50岁的高龄产妇刘女士终于产下一男婴。可是不到三天男婴突发意外夭折,咋和这位只当了三天的新妈妈说这事啊?

刘女士的丈夫走进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盈的心理诊室求教——该不该告诉妻子宝宝只活了三天就夭折了的事实。

悲剧:保胎多年,孩子生下三天后夭折

从30岁开始,刘女士患上了习惯性流产,二十年来她奔波在四处求医的治疗中。今年10月,刘女士终于生下一男婴。刘女士和丈夫的家人,甚至是刘女士单位的同事都感到开心。尤其是刘女士的母亲以及老婆婆乐坏了,两位母亲早已经做好了侍候月子的准备。

可是噩运突然来临,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就出现问题。医生们紧急抢救,可是抢救了三天,这个婴儿还是没保住。

求助:如何将此事告诉月子里的妈妈

突然的噩耗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该不该把这件事告诉还在月子期的刘女士,由谁告诉,何时告诉?后续怎么办?一系列的难题让刘女士丈夫陷入了纠结中。他找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盈求教。

刘盈告诉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这个事情属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范畴,不属于普通的心理治疗。这个事情表面上看是小事,其实涉及到这个产妇未来的心理健康状况。”

刘盈走进了这个家庭,详细地了解刘女士自身的情况和家庭情况,确认她没有心脑血管、高血压等危险疾病,认为即使告诉她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三步:先做铺垫、善意谎言、找准时机

刘盈说,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会对家庭中的某个成员隐瞒死者的信息,但是一旦这个成员知道了真相后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亲人去世应该告诉家人,家人有知情权。但是传达这个消息,要分三步走:先做铺垫,善意谎言和找准时机。

铺垫就是给刘女士一个缓冲的时间段,用了两天的时间。采用善意谎言的方式,先让刘女士的丈夫告诉刘女士“孩子情况不太好,但是还行”。后来,又说“医生在全力抢救,情况不太好,但是呼吸还在”。最后说的是“即使抢救过来智力也会有问题,或者是植物人”。这个时候,刘女士突然对丈夫说:“我们还要不要抢救孩子,救活他会不会是害了他?”

当刘女士这样说的时候,丈夫和她道出了真相,“孩子没抢救过来。”尽管难过,但是刘女士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专家:妥善应对亲人亡故,有助活着的人

刘盈说,当出现了意外,家庭中某人去世了,应该告诉家庭里的所有的人,让所有的当事人接受的越早越好,不能剥夺知道亲人去世的权利,这也是知情权。

刘盈解释,越早越好,也要在安全的情况下告知,如果家庭中的某人有心脑血管等容易因情绪激动而威胁生命的疾病,就不能告诉这个人。

谁来告诉这个消息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找到家庭中让他(她)觉得安全、能得到保护、最能稳定他(她)情绪的人。

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琨也处理过一个类似的事情。几年前,一对父子遭遇车祸,同时送到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抢救,儿子没抢救过来,父亲抢救过来后一直问儿子的情况。精神外科的医生不知道是否和老人说出真相。陈琨帮助神经外科制定了危机干预的方案,也是采用了先做铺垫、善意谎言和找准时机这个原则。开始时说,儿子在抢救,还没脱离危险;后来又说,全院组建的专家组,全力抢救,但是还没脱离危险;最后说,患者颅骨严重受损,即使抢救过来也是植物人。老人表示,这种情况下,死亡也是一种解脱。见老人这种说,医生才和老人说出了真相。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吴强

标签: 心理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