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理菌创作团队 孟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译者)
1.你遇到过这样的人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出现过这样的境遇:
1. 每天晚上,你都想和伴侣聊聊生活琐事。不过,他总是显得不耐烦,拿工作繁忙、身体疲惫各种借口搪塞你。你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但是,枕边人从来不给你分享的机会。日复一日,你感到很委屈,说他不尊重你的感受。他嗤笑你“老夫老妻,谁家的日子还不是这样过了?”你既困惑又怀疑:生活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
2. 同事不问自取,总拿你的东西用:橡皮、剪刀、文件袋,甚至会偷吃你的零食。终于有一天,你忍不了,委婉地说:“你以后用的话,提前知会我一声吧。省得我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同事笑一笑,没做声。没过多久,其他同事来找你借东西,没等你开口,她在旁边应和:“小敏可仔细了,那次我用了她的裁纸刀。她追着我要了好几天,你可别借她的。来,我借给你!”当时,你很生气,和她嚷嚷起来。她貌似在安抚你:“嗨,你看看你,这么点小事,你就生气了。和你开玩笑呢,别当真。”其他同事看你的眼神既疑惑又不解。
这样的事情,总让你感到很苦恼。你本能地感觉到哪里出了问题,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和朋友诉说,虽然朋友安慰你,但你明显感觉到对方言语里露出的不耐烦与敷衍:这些事情太小了,小的不值得一提。是啊,这些事情太细小太琐碎,它们既不是严苛的言语攻击,也不是实质性的身体伤害。你也会扪心自问: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太玻璃心了?
不过,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你可能遇到了“有毒的人”。心理学家香农.托马斯在《治愈隐性虐待》提到,看似不起眼的话语和行为可能是隐性虐待,你要警惕三类有毒的人群——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以及精神病态者。需要注意的是,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许多患者缺乏自知力,因此,也不会主动就医。他们隐匿在人群之中,给别人造成莫大的痛苦。因此,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识别这三类人群的不同特点,以及如何从与这三类人的痛苦交往中挣脱出来。
2.如何判断你和一个人之间是正常的关系,还是病态的关系?正常关系和虐待关系的区别在于,正常关系中的冲突不会使其中一方长期遭受孤立,也不会导致亲密关系恶化,不会让他们一直担心这种虐待会伤害他们的孩子,不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关键领域需要调整和修复。
——香农.托马斯
在正常的关系中,双方处于平等的状态,一方绝对压制另一方。正常的关系是彼此有起有落,不会总是由一方控场。病态的关系是一方总想控制对方,这种控制可能是明晃晃的要挟或攻击,也可能是暗搓搓的影响或诱导。我们要敏锐发现身边的有毒人群: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这类人认为自己最重要,全世界都应该围绕着自己转;幻想自己拥有完全的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认为自己最特别,只能跟其他特殊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交往;要求不停被夸赞,不是妒忌别人,就是认为别人在嫉妒自己。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这类人冲动鲁莽,不顾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性格易激惹,动不动就斗殴或者攻击。他们不负责任,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做过的事情从不懊悔,总认为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有道理的。
精神病态者
精神病态(psychopath)又被翻译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中不再提及“精神病态”这一词汇,而提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精神病态者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具有共通之处,他们普遍缺乏共情能力,没有界限感,很难与他人建立真实的依恋关系,只能构建充满欺骗的人际关系,行为更充满破坏性。
三类人群的共同特征是:
1. 缺乏自知力,有全能感与夸大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
2. 缺乏界限感,无法遵守双方设定的界限;
3. 缺乏共情力,体会不到对方的感受,或者丝毫不在意对方的感受;
4. 缺乏反思力,自己总是对的,错的总是别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不一定做出十恶不赦的行为。这三类人群可能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甚至取得杰出的社会成就。不过,只有和他们长期、近距离接触的人们,才会发现他们的真实面目。
3. 如何从与他们的痛苦交往经历中挣脱出来?在这种隐性虐待关系中,存在着两方:一类是施虐者,在这里特指自恋者、反社会者以及精神病态者;另一类是幸存者,在这里特指与这三类有毒人群共同生活的人。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人持有“幸存者与施虐者存在共生关系”的错误观念,认为幸存者离不开施虐者,一旦离开,根本无法独立生活。不过,真正的事实是,幸存者长期生活在有害的人际环境之中,他们的核心人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丧失了自我调适的能力。
“如何从隐性虐待中康复”这是香农.托马斯在《治愈隐性虐待》中关注的重点。她指出幸存者一般要经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绝望。
在这一阶段,幸存者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为什么我现在一团糟?”“为什么我不能改变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才遭到这样的对待?”幸存者看不到施虐者所做的隐性虐待,而是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该改变的是自己。在这一阶段,幸存者需要慢慢甄别施虐者的谎言,不要过度压抑自己的愤怒,不要期待一蹴而就的改变。
第二阶段是学习。
幸存者首先要学习的内容是“施虐者怎样操纵人心”。香农.托马斯列举了六种“隐形攻击方式”。比如,煤气灯操纵、恶意宣传、飞猴、自恋攻击、间歇性强化以及理想化、贬值与抛弃阶段等。通过这些手段,施虐者降低幸存者的自我意识,推卸自己的责任,搭建排斥“同盟”。
第三阶段是清醒。
幸存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什么,开始认识到谁才是目前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这种清醒的认识可能出现反复,上一秒他还在指责施虐者,下一秒他就为想念施虐者而哭泣。不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始慢慢恢复。他们开始思考,也开始愿意参与互助群体,一起共度难关。
第四阶段是界限。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设限。幸存者拉开情感距离,期待康复与获得新生。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可以减少实质接触,比如限制接触时间、减少接触次数、延迟回复电话等,也可以保持情感距离。
第五阶段是恢复。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恢复正常的生活。幸存者要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不能让有毒的人一直破坏你的生活。打破旧秩序的方式是接受新鲜的事物,你可以享受假期,增加储蓄,恢复身体与情绪健康,等等。
第六阶段是维持。
正常的生活秩序,让幸存者感觉良好。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不要走上老路。人都是健忘的:当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之后,你往往想起的不是施虐者的种种坏处,而是想起与施虐者相处时那些短暂的美好时光。这很容易让你走回受虐的老路,周而复始地陷入到受虐的怪圈。因此,你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充满希望的目标,把眼光放在未来的生活上,而不是回头看那些你已经越过的荆棘。
标签: 人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