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央视播出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作为中国首部全方位解读抑郁症的纪录片,真实的“抑郁症”通过官方的镜头正式进入了公众视野。
第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子烨,在她初中的时候,和抑郁情绪正面相逢。在父母不理解的那段时间里,子烨有过自伤的念头。
一次,在找东西的过程中,子烨的情绪爆发。
“我就想找,但一直找不到,我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呢?我就用那个刀划了一下手指,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静了……”
受困于抑郁情绪两年之后,子烨几乎用尽全力,才让家人接受她生病的事实。
“我在家里发疯了一样,就是摔东西、甩门、跟我父母发脾气、威胁他们带我去看医生,我已经求救了两年。”
子烨确诊后松了一口气,终于有白纸黑字的诊断,证明她生病了。也是从那一刻起,她踏上了治愈之路。
抑郁就像一个黑洞,吞噬着人的一切,不管是好还是坏;不管是悲伤还是快乐;不管是抵抗还是冲动,全都成为了黑洞的养料,让一个好端端的正常人成为了空心人。
我们看到的子烨是幸运的,她最终得到了父母的理解,陪她共同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受抑郁症困扰的孩子不止子烨一个,他们可能正独自一人处在痛苦的深渊。
青少年抑郁这样一个字眼,也许离很多人很远。但是儿童青少年门诊的精神科医生和在高校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可能对它并不陌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比例正在逐年上涨。
就在11月9日,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一做法引发广泛关注。
文中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中学、高等院校等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的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消息一经发出就登上了热搜,抑郁症终于引起了官方的重视。
这是一个令人开心的好消息,因为近年来,抑郁症这一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青少年抑郁自杀的新闻更是不断刺痛着我们的眼球,抑郁的乌云正在吞噬着年轻一代的光芒。
大部分的青少年都会在青春期的某些时刻被抑郁症状所困扰,青少年抑郁症不仅是简单的喜怒无常,它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幸运的是,它可以被治疗,并且父母的帮助能促进孩子康复。你的关爱、指导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战胜抑郁,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因此,关于青少年抑郁的一些小常识,家长要有一定了解,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有关问题。
01
青少年抑郁症,不是孩子太脆弱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疾病,人人都可能受到抑郁症的干扰。
2021年3月18日,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出炉。
其中儿童的心理健康让我们揪心: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抑郁所困扰。
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
错误的认知、过度的解读、疾病的泛化,都会让抑郁症变成一种吐槽,或者是一种刻板标签,而忽略了它背后一个一个真实的人,以及他们真实的情绪和生活。
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是因为孩子们变脆弱了吗?时代飞速发展,孩子的确在变化,但“脆弱”二字难以概述这种改变。
教育内卷化、激烈的竞争、父母过高的期待、同龄人之间不可避免的比较。这是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世界。很多家长自身都处在焦虑之中,又怎么能去责怪孩子的脆弱?
抑郁症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孩子陷入长久的阴郁,持续的、无休止的悲伤、疲惫或愤怒时,家长要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而不是责怪我们的孩子内心脆弱。
02
青少年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家长是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当你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时,一定要注意!
1.自我封闭
当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越来越封闭自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沟通是一切的桥梁,如果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向家长诉说,或者拒绝与家长交流,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甚至不愿与其他孩子相处,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心生病了,家长不能不重视。
2.情绪反常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心灰意冷,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
严重的患者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无法自控,忍不住哭泣,性格变得越来内向、偏执、不愿见人,有时又烦躁不安、乱发脾气、容易冲动。
3.睡眠不足
患有抑郁症的孩子通常会睡眠不足,有厌食表现,进而导致体重下降。
4.反抗父母
有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或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变得抑郁。
当年龄稍大以后,敢于和父母“对抗”,处处和父母对立。
轻者就是懒于起床、吃饭,不收拾房间,不和父母说话;严重的患者则会大哭大闹,离家出走,甚至有自杀行为。
5.不良暗示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里发生的,当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接触到令自己敏感的事物时反应激烈,比如学校、班级、试卷,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症状,当离开这些环境时就会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是患者有意识的不良猜测,比如,总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好,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等。
作为父母,只有敏锐觉察到孩子的异常表现和行为,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走出抑郁阴霾。
03
如何避免孩子陷入抑郁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小小年纪就抑郁了?
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活跃,也更易于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面对挫折他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
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陷入抑郁呢?
首先,不要否定他的存在。
有的时候孩子任性不听话,还总是顶撞家长,无法压抑怒火的家长不经意间就会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比如:“早知道你现在这样,当初就不该把你生出来。”
这句话对孩子内心的杀伤力,绝对是核弹级别。因为它直接把孩子自身的存在给否定了。
在抑郁症的症状中,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疑惑往往是陷入抑郁的恐怖螺旋的开端,既然我的存在是失败的,那我又为什么要按照别人的要求痛苦地活下去呢?
大多数的孩子还处于世界观没有成型的状态,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身的定位。
如果这个时候他们最亲近的人否定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孩子的心理势必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这种心理创伤是会跟随孩子的一生的,而且往往会成为抑郁情绪的导火索。
其次,家长要多鼓励,多和孩子交流。
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帮助孩子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苦闷。
最后,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劳逸结合。
不要一门心思抓孩子的学习,要适当增加文体活动,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放松,使生活丰富、充实。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去散心,做到少问多看。
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应该学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会真正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多倾听、理解,而非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不仅对孩子自信、自尊的培养非常重要,也为他漫长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