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心理健康 80 0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雷米的《心理罪》是惊心动魄的。那薄薄的纸张,分明就是美国电影《杀人电锯》的重现,从纸张之间的夹缝里飘来的血腥味,可以清晰地看到变态人性,还有罪恶的刀和其他用以杀人的工具,甚至是我们平常人认为与杀人工具根本对不上号却恰恰是致人死亡的一切。

雷米对"罪恶"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人惊叹,为他情节安排的环环相扣而震撼。掩卷之余,还一度对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怀有恐惧,想像着那些人正悄然地从字里行间慢慢站起,朝着我的方向,慢慢地走来……幸好,梳理过的心灵终于渐渐平复。只感叹于如果大千世界太多的难以预料的结局,但愿这一切都是虚构、虚幻,从来都有过如此真实的案例,那仅是作者夸大的小说而已!

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分为《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等5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故事在人物设计、情节安排上都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往往都是不到最后时刻,我们不敢相信故事的结局,或者说杀人凶手原来是"他(她)"——正如《心理罪》书前作者介绍"公安部直属学院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一样,为老师的才华深深叹服。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第七个读者》—— 顾名思义,故事与"读者"有关。案件的源头是一对不伦之恋,制造惊天案件的男主吴涵是个贫苦家族出身的学生,女主是宿舍管理员孙梅。引发一系列惨绝人寰的致人死亡案,看似缘于孙梅的怀孕,缘于夹在吴涵书里的信,缘于凶手掩盖他认为见不得光的奸情……归根到底,是"孽缘",是吴涵个人扭曲的性格,自小特殊的家境——也许,就是因为贫困,自然使其成长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与其说是对别人的异样眼光的憎恨或恼怒,不如说是其对个人的不自觉的否定而造成认知上的偏离甚至扭曲,这是其一;其二,是孙梅之举,以中年妇女得到吴涵,笔者不认为她掩盖和"帮助"吴涵是因为所谓的"爱情",相信她也有自知之明,应以"亏欠"的心理引发一切。无论如何,吴涵是一名高校学生,年轻,充满活力,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她企图尽自己的能力弥补不足,甚至不懂献身于猥琐大叔。而正是她"拯救"吴涵的举动,不仅从行动上为吴涵的杀人提供了便利,更是为其进一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提供了动力。虽然,最后 在吴涵拿起刀来要杀方木的时候,孙梅跳起来把吴涵拉入了火海双双死亡,似乎在最后那一刻稍为其的"孽"换得一丝人性的筹码。但他们最后的死亡,又恰是他们某一方自我认为的"殉情",是"死得其所"。但归根到底,对于无辜的生命和读者而言:这是他们罪有应得、咎由自取、死不足惜。甚至,以他们的死亡,也难以告慰于那些无辜的亡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读者读书,更是为理想而读。而作为读者,却为读书丢失性命。雷米老师以匪夷所思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画像》——画像是为谁而画?方木等必须要"画像",凭别人的讲述、描绘,再加上自己的天赋、想像,为可能的凶手画像。雷米老师就这样让主人公方木带着我们读者走路,带着疑问和希望,刨根问底、抽茧剥丝阅读下来。这一集,方木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学生,他已经走出了校园。可惜的是,他一直想摆脱的关于吴涵的恶梦,却已经烙印在脑海里。他成为了专业的犯罪画像师,而因为那段不忍回首的过去,他甚至不想帮助警察破案。但天才必须尽其才,他还是被卷入了案件中。书的故事,更是因为方木的天才——至少,凶手是这么认为的:这种天赋、这个天才,已经成为他前进途中的"绊脚石",他要搬掉,或者粉碎——方木破了不该破的案,你方木身上具有才能,我也有。于是,嫉妒不是成为动力,而是催长了罪恶。变态的心理甚至将人的生命视如草木,草菅人命。在一场残忍的同门师兄弟的决斗中,这个凶手是占着上风的,最起码,他在暗处,握着"暗箭"。可怜的的方木,已经到了"决斗场"还不知对手是谁,他在与"隐形人"战斗,对手无疑是抱着置之死地来的。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中,方木几走向"鬼门关",又几次有幸返回。因此,在最后那一刻,方木是恨到了极致。雷米老师没有直接描写方木的心理变化,而是通过"画像"——"方木脸上的肌肉剧烈地颤抖着,他死死地盯住孙普那张挑衅的脸……."将方木的愤怒与画像刻画出来,更加形象。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自画像,同样,也有对别人的画像,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将这些画像真正绘下来。而《画像》里的方木必须必须画像——那不仅是天赋,又是使命,对生命的尊重。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教化场》——正如书在扉页所写:"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小说是从方木以"谈判专家"这一角色率先出场,通过心理"画像"一步步让对方停止罪恶的继续,惊心动魄。而通过这个"对手"牵引出更多的故事。他们都是"犯罪嫌疑人",他们又是受害者。善与恶,就在一念之间。如书在开头挟持小女孩为人质的罗家海——从挟持那一念之间,再到放弃的那一念之间;书的最后可以杨展,面对是是父亲杨锦程,"杨锦程彻底失控了,他一把揪住儿子的头发,狠狠地扇了他两记耳光,又一脚把他踹到墙角……"面对父亲的失控,"通红的双眼里漫出无尽的绝望与仇恨。他慢慢地举起枪……"这是父亲,却无法忍受,一念之间,从善到恶(是否属于"正义的恶"我们姑且不论)。

读雷米老师的《教化场》,首先,要从"教化"的定义:教化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近义词有浸染、影响等。其次,《教化场》教化了什么?书中"天使堂"一节,"周老师蹲下身子把她抱起来,'是的。'他环视着那些期盼的脸庞,'你们,每个人,都是天使'"天使堂的孩子是可爱的,因为天使堂的环境在教化着他们,起码,当时的周老师,还未杀陈哲,还是一名老师,这种教化,未曾受到污染。第三,教化的"两面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倡导"朱"的教化,予人为善;慎防"黑"的教化,致人为恶。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暗河》——发生在暗河的案件扑朔迷离,公安局长邢至森击毙杀害人质的劫匪是意外,还是有意?顺藤摸瓜,暗河的故事才正式开始。而发生在村子暗河里的故事,却是各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幌子,却全为了私利,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可以毫不犹豫地剥夺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几近崩溃的方木,只身涉险,终于引爆暗潭令人不齿的罪恶。雷米老师带我们走进那深不可测的"暗河",让我们看清了那涌动的黑暗。世间万事,不是任何事都事不关己,或许下一刻它的爆发,将吞噬你珍视的一切。人性的冷漠,终将助长罪恶,到头来又祸及自己。

《暗河》里的"河",岂止于方木及我们读者所见之河?那里还有人心之河,那才是真正的"暗"、深不可测,甚至,就像书中的主人公方木,为了真相,为了正义,也许每时每河都有可能被吞噬的可能。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城市之光》—— 单从书名来理解,以为雷米老师将这部作为全书的结局之作,不想太过"黑暗",在最后时刻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城市之光。然而,城市之光里,却同样暗流涌动。不过,最终还是让读者看到希望——警察,最终战胜邪恶,点亮城市之光。一起连环凶杀案,受害者均遭虐待致死,而每个人的死都充满仪式感。尤其是网络上以名为"城市之光"的用户发起投票的方式让大众决定律师任川的生死。为了让这个阻止这个"死亡仪式",方木、米楠等警察虽然用尽一切办法,这座城市还是陷入了混乱的旋涡,幸而,警察没有放弃,"城市之光"系列杀人者江亚被处予极刑。但可惜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方木成了"失踪人口",生死未卜。

城市之光不仅是游戏或游戏的名称,是制造事端的人以"城市之光"之名完成在致人死亡的仪式,是对城市之光的污蔑。城市之光应属于正义,属于以方木为代表的人民警察点亮的城市的光明。

透过罪恶与血腥看《心理罪》,看懂人性,尊重生命。透过罪恶与血腥看雷米的《心理罪》

笔者熬夜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评论、关注——你的每一次支持,都是笔者无限的动力!

标签: 心理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