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转载)

心理健康 50 0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结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二、逆反。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教育感到厌烦,对家人的劝导进行顶撞。

  2、易怒。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结很容易波动,例如:生气、急躁、发怒等;这类学生报复心强,有时会无缘无故大声嚣叫,经常有干危险事或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

  3、社交恐慌。一些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往往寻找借口回避,即便是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这类学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入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导常反应。

  4、嫉妒。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业成绩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

  5、不良嗜好。一些学生有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学生打游戏机上瘾,并由此产生不少问题行为,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6、 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大多数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轻微、短暂的焦虑有助于调动学习潜力。少数学生焦虑时间持久,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他们入睡难,易被惊醒,常体验到莫名其妙的恐惧、紧张和心烦。这不仅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若不及时疏导和诊治,容易演变成恐怖症、臆病等多种心理疾病。

  7、抑郁。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但随着其不良情绪的发展,其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患,有的会做出自伤行为,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改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点建议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建议可以用一些app,胶囊日记或者hope,缓存的心情,把自己的疑惑和迷茫封存起来,以后笑着品味一下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