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转载)

心理健康 45 0

大学生“村官”是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心理上是否日趋成熟。《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各地应当以对党和国家事业负责的使命感,将积极有效的心理引导贯穿大学生“村官”的整个任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

    客观地说,基层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可能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在面对自我角色的转变、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乡风民俗的陌生时,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孤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及对前途的迷茫担忧等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影响其发挥作用,而且极少数心理脆弱的个体甚至会走入歧途。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调适工作,要辩证看待、区别情况下药。要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寻找大学生“村官”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属于相关部门保障措施落实不力的,应及时改正,严格依照中央相关文件的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属于大学生“村官”对政策不清楚或误读的,要及时宣传解释,消除疑虑;属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不强的,要进行针对性培训;属于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的,要给予更多关注,通过组织上帮、团队内帮、个体自助和专业心理干预等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抗压能力。乡镇党委要按照中央关于结对联系帮带的有关要求,为每个大学生“村官”确定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干部,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调适工作,要在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对即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在岗前培训中,要注重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打开工作局面;对已经任职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村官”,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做到岗位变动必谈、测评反馈必谈、受到奖惩必谈、家中困难必谈、思想波动必谈、发现问题必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疙瘩、减压力和破难题,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对任职期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村官”,要正面回答他们关于未来出路等最关心的问题,全面宣传中央关于大学生“村官”5条出路的有关政策,把有关情况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可能,理性选择流动发展方向。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调适工作,要用真心、动真情,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日常化。江苏、湖北各地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电话慰问、贺卡慰问、走访慰问,送达了组织的温暖;山西各地普遍建立了大学生“村官”QQ群,方便学生“村官”互通感受、相互鼓励;江西省抚州市在市、县、乡三级组织部门都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负责人,并从全市医疗卫生系统聘请了11名心理健康顾问为大学生“村官”提供长期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河南省南乐县建立了定期约谈制度,所在乡镇的领导每月至少与大学生“村官”谈心一次,主动了解思想心理动态,及时帮助消除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

    总之,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心理调适工作,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核心目标,务求实效。要尊重人才的自然成长规律,关心而不溺爱,不搞大包大揽,更不搞为了心理调适而心理调适的虚架子,让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有人管、有人帮,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

标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