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被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儿经真是太赞!(转载)

心理健康 157 0

  2018-03-26  育人邦

  最近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火爆荧屏,这位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李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犯罪心理的研究。但这次让大家怒赞的是李玫瑾教授对于青少年教育、儿童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刷新了我们对于孩子心理抚养的认识。

  李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的,怎么跑来“掺和”育儿这件事了?因为李教授研究的犯罪心理,不只是研究具体的一个犯罪行为,更多是研究罪犯的整个成长背景,分析成长过程中哪些节点对他的心理产生了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照见教育缺失的镜子。所以很多时候犯罪心理的知识,和育儿也是相通的。

居然被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儿经真是太赞!(转载)

  0-12岁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培养重点在哪里?李教授提的很多育儿的“点子”,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我们在育儿路上上的很多盲点,真的有很多启发。

  一,6岁之前说不,训练孩子克制任性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爱是有限制的。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

  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越早对孩子进行说不得教育越好,孩子在6岁之前,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最多哭闹和满地打滚,但是如果到了14岁之后,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他又习惯了有求必应,那么他的反抗形式就会变得很激烈,这就留下了青春期的隐患。

  训练孩子克制任性的原则:不合理的要求绝不满足。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小汽车,家里其实已经有了类似的玩具,家长不同意买,孩子就开始哭闹了,“不行!我就要!”,还赖在商场里不走了。

  很常见是不是?怎么办?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当场不要打也不要骂,让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后抱到卧室里,一对一,不管谁,一个人管足够了,把门一关,其他人不要来劝来干涉。

  第三步:记住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这不公平

  不要说教,孩子哭闹时,你说什么在他听来都是噪音

  不要离开,他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边看着他闹。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但是注意,闹没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点——不能让孩子太压抑了。给孩子留条交流的路,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时你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

  “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1.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

  2.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有了这个基础,到了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相处了。

居然被一个犯罪心理学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儿经真是太赞!(转载)

  二,让孩子克制诱惑,培养自制力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延迟满足的意义,慢慢培养了自制力。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儿童,未来更容易发展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较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刻满足的诱惑,而实现长远的、更有价值的目标。

  三,让孩子避免自私,心中有他人意识

  孩子小时候,都是别人帮他;爸爸妈妈会告诉孩子好好念书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学,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学,他会觉得,这是我凭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学,和其他人没关系。

  这么想很自然,因为从小到大,他在家里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别人。

  其实,应该让孩子学会“管别人”。

  比如,孩子五岁左右,能跟家长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了。这时候家长要立下一个规矩——家长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饭。

  要摆脱自私,就要让孩子有“他人”意识。让孩子眼里有别人,学会共同面对和承担,学会分享和感恩。

  我们知道,孩子一般放学了,四五点了,就开始有点饿了。可是我们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很多老人心疼,觉得孩子饿了,先吃吧。

  我觉得,晚吃这一个小时,孩子饿不坏,也饿不死。我们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饥饿。

  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痛苦还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要让孩子在这种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别人跟他一样,也会经历类似的痛苦。

  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

  这是从吃饭中学会了忍受。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整个家庭有了概念,这就是防止自私的观念培养。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吃饭时如果家里哪个成员还没回来,就要拨出一份留着。到后来孩子就自然成习惯了,脑子里有别人了。

  四,12岁之前,给孩子挫折训练

  挫折训练是孩子成长中尤为重要的,从小接受挫折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很多大学生,读到硕士、博士了,都从楼上跳了下去。动不动就跳下去,失恋了跳,连为了论文推迟答辩没通过这事都跳了下去。

  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两手一摊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视自己的生命,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心中比较自私,上面我们说过的,心里面没有他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让他适当吃一点体力之苦。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

  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标签: 犯罪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