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要不要卷入“内卷”,是你的选择

心理健康 34 0

  最近看了一篇介绍内卷的文章,是用纳什均衡(也就是囚徒困境)解释的。这让我比较能够明白“内卷”的究竟内涵。

  之后就突然就想到到了萨古鲁说的“成功”,大意是说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是病态的、倾轧式的,成功意味着有些人必须被你踩在脚下。

  内卷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我想,当然可以用数学原理去解释清楚,但是从人类心理的视角去看,内卷这件事,其实是人们“追求成功的态度”所造成——是的,就是那种倾轧性的竞争、争抢造成的。

  再继续探究,所有的争抢、竞争,实际上也只是为了自保;更进一步,我们就会触及到一种人类本能中的底层情绪——恐惧,对于“自身能否妥善存在”的担忧。

  这种担忧,可能意味着,对宇宙或世界的某种“不信任”感——不相信宇宙是丰盛的、善意的,我可以基本上是安全的……等等。造成这种不信任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童年经历、现实生存环境、代际相传的那些“恐惧”“不安”“无力、无助”“愤怒”等能量(可以在家族成员身上看得到的相同的能量或是说情绪体验)……等等原因,但究其本质,皆是因为对实相的不了解,以及对物质世界的迷惑与失望。

  “不能存在”,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都是一种“濒死感”,都可称之为“死亡焦虑”。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很多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诠释都涉及死亡焦虑,而死亡的问题关涉如何生,如何绽放生命。“生”,就意味着选择和承受。选择和承受是一体两面的,聚焦意识、意志,在众多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即是“承受”——承受不确定性、承受无常、承受责任、承受后果。

  作为一个个体,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也意味着他要为自己“做出选择”。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非常多的人习惯把选择的权利交予他人,或说自己“不知怎地被束缚了”。

  不去做选择的好处,也在于在“承受”方面的弱化、推诿。但实际来说,真正去承受的,只有你这个生命本身——所有的选择和承受都在你的生命历程发生着,只属于你的生命。

  01

  现代社会有太多选择了,在一个“选择”形成的过程中,一个人往往还会被迫接收到各种刺激性信息,将正在形成的轨道再次扳开。

  外界的信息太多,而人们愈发习惯于感官的被动接收。愈是全方位刺激感官的信息,往往愈受欢迎,而且这种刺激过程往往是免费的。

  比如现在移动端的各种媒体信息,由原来单纯的图文逐渐被“视频流”所取代。从单纯的文字内容,到集声音、图像、文字、背景音于一体的视频内容,感官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大的满足中,而思绪也在不断地刺激下随之运转,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

  这就造成了个体在海量信息中的迷失,听不到自己内在的心声,也与真实自我愈加隔离。

  这些媒体信息,就像是一个会不断发声的拟人化的“声浪池”,它和你的信念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你持有怎样的信念,你就会比较多地“接收”到怎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进一步强化你的这些信念——可能是正向信念,也可能是负向信念。

  媒体信息只是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人际关系和内化的比较者或批判者的多种“压力”信息。

  在这么“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可以做到追踪本心,保持真我,可真的需要一定程度的功夫哦。

  02

  其实,用以“做选择”的最重要基石,也只是关于你自己—“我是谁,什么是我”。

  所以我们要“修行”,就是修心,向内看,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然后我们才可能做出更多符合真我需要和个人成长的选择,一步一步地来帮助自己“活出自己”“成为自己”。

  假如都不了解自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又怎样“为自己做出选择”呢?

  说到底,要不要卷入“内卷”,要不要把自己放置在“卷或被卷”中来诠释“发生了什么”,要不要加入“内卷大军”,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永远不要掉入“二择一”的陷阱——“卷或不卷”?记住,在任何时候,你永远都有“另一种“选择”。

  所以,我们从“内卷”的话题又扯到了“成为自己”的问题。

  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此生的生命带给我怎样的课题?灵魂又希望扩展什么样的体验?

  这些问题不是可笑的“夺命三连问”,也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他们关乎生命,关于你,你这个活着的生命。

  建议大家有空时少刷一点儿视频,多看看BBC系列的宇宙、物理学纪录片,以及灵性相关的资料,比如塞斯系列、萨古鲁系列,当一个人对于自己整个存在的“根基”的认知被撼动后,会有很多收获。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