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对性格影响比你想象的大!

心理健康 30 0

  最近热播的《我家那小子》里,其实可以讨论的心理学现象很多。之前因为朱雨辰的妈妈行为太典型,而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这种家庭,也只是中国家庭的日常而已,不知道有多少。

  节目中,这种父母坐镇,通过看孩子独居生活继而来点评的方式,可以给孩子的行为方式带来更多的家庭信息作为参考,让我们在一个相对比较紧凑和独立的空间里,能集中看到父母性格、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与孩子成长、性格、行为之间的关系。

  虽然心理学流派很多,但是各个流派几乎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小时候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我们很多人基本上也都认同这个观点。其实,童年的影响不仅仅是大,而是大的超出你的想象。

  01

  《我家那小子》里,陈学冬也是一个典型。

  从小父母离异的家庭,使得他被寄养在亲戚家,而且还经常是你家几天、他家几天的轮转。这样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出来的孩子,首先,他就是不开心。小时候父母离异的事件,并且没有跟着父母任何一方,这是一个严重的创伤经历。

  在节目中,他曾经抱着自己的老师,在ktv里痛哭失声,一直说的话就是:我过的不开心,我过的不开心。两只泰迪是他最忠实的陪伴。

  陈学冬的性格看上去非常温和,很懂得照顾别人,很细腻。这一类的照顾别人、很细腻是为了讨好别人。

  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经历——即便那是自己的亲人,但是只要不是自己的父母,就不是自己的家——从小寄养在别人家的经历让他学会察言观色。

  只有讨好别人,才能在别人的家里生活下去,别人才会收留你。

  虽然他照顾别人温和细心,但是却疏于照顾自己。

  朋友过生日跟他自己过生日两个场景,就是很好的对比:

  朋友过生日,他亲自做了一桌的美食,让人赞叹;

  而他自己过生日,则是布置好的家里空无一人,自己还生病,早早上床睡觉。

  结果来了一个朋友,俩人吃的还是外卖,以及冰箱里累次打包回来不知放了多久的隔夜饭。连晚辈后生都劝他,对自己要好一点。

  还有,他对别人的好很在意,想要马上回报。朋友庆生给他买了头部按摩器,他竟然问多少钱,要把钱打给朋友。虽然可能这是一个玩笑,但是,佛洛伊德说:任何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都暴露了你的潜意识。

  长年的寄养生活让他不仅要看脸色行事,而且对别人的好会牢牢记在心上,生怕自己无以为报,甚至可能还有些会觉得自己不够可爱,或者不值得、不配别人这样去关心、去照顾、去爱。

  只有一个从小被父母足够而强大的爱包围着的孩子才足够自信,自信地认为我是可爱的,我值得被爱,值得被他人、被世界,温柔以待。那么,自己对自己,也会好一点。

  02

  为什么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如此重要?

  童年,是概括的说法,其实包括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我们小学的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包括了我们潜意识形成最重要的时间段(1-3岁)。

  心理咨询的众多目标之一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极少数人会在咨询的一开始就出现“顿悟”,很多人都是要经历几个月甚至是一两年(可能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为什么要如此之久?

  因为我们身上有很强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形成是为了自我保护,它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为了保护你而形成的,并且真正地履行了保护你的职责。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过去之后,当你不再需要这样的防御和保护的时候,防御机制却忠诚地还在孜孜不倦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个时候,防御机制可能就变成了阻碍你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原因。

  有的时候,因为真相太“痛”,我们会选择去迂回绕过真相,启动防御机制。

  童年的经历内化为潜意识,作用于你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觉察和改变的动力,它就会一直在你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形成今天的我们,不断地去觉察自己,陪伴自己,不断去爱自己,以获得成长的真相。

  当我们是父母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成长,理应去更加关爱孩子。

  因为,你已经知道,孩子童年的经历,对他的一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无论他的一生富有与否。

  当我们是为人父母,请去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童年,这将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