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在我国的文化里,一说到美女可能就会让人想起“红颜祸水”,可能会想起“花瓶”等具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而若是美女掌权,可能就会引发人们对于权力何来的质疑。看起来,人们似乎是不愿意接受一个人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事实。 ---www.xinlile.com
心理咨询师:颜值与实力能并存吗?
一、新闻事件
近日,“网红美女”当选海关总长,并由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亲自任命,引起乌克兰甚至欧洲地区一片争议。报道的女主角尤莉娅·马鲁舍夫斯卡娅原是基辅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去年2月因一部名为《我是一个乌克兰人》的视频而迅速蹿红。该视频极具宣传意义,但多数人对这位毫无海关执法经验的美女总长管理如此复杂部门的能力表示质疑。
其实,对于这位美女总长的质疑,除了毫无海关执法经验之外,潜意识中也隐含了对于“美女”的能力的质疑。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为什么偏偏要靠才华?而美貌之于个人,是包袱还是通行证?“美女”一词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第一印象?
二、心理解读
在我国的文化里,一说到美女可能就会让人想起“红颜祸水”,可能会想起“花瓶”等具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而若是美女掌权,可能就会引发人们对于权力何来的质疑。看起来,人们似乎是不愿意接受一个人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事实。这样的现实的确让人觉得羡慕嫉妒恨——为何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不是说“人丑就该多读书”,既已存在这样的美丽与智慧,还让不让丑人好好读书了?
但是,现实的研究却与我们的第一感觉有很大的出入。无论是外国的还是国内的研究,得出来的结果都是:人们在对他人内在品质做判断时,更倾向于认为高吸引力的面孔具有更好的品格,存在“美的即是好的,丑即是恶的”的潜在刻板印象。
Igor Bascandziev1(2014)等的研究中,给4、5岁的小朋友出示18岁至29岁年龄阶段分为丑和美两组女性的照片,问他们谁会知道问题的答案。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倾向于认为美女组知道答案,并且相信美女组的答案是正确的。
而国内汝涛涛等(2015)的研究也显示得出“美即是好的”刻板印象,但是他们还发现:当对高吸引力面孔者进行负性不道德行为推断时,男性和女性被试均对同性对象表现出“美丽惩罚”的负性偏见,即男生被试评价高吸引力的男性主人公以及女生被试评价高吸引力的女性主人公作出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更高。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处在高面孔吸引力的同性团体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来自社会比较的威胁及潜在的竞争压力感。被试通过对潜在竞争对手给予更多负性的评价,可以降低对自尊的不利影响。这就不只是简单的私底下的羡慕嫉妒恨了,而是行为上的“黑”了。就像殷素素对张无忌说的“不要相信女人,因为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
无论是红颜祸水,还是“漂亮的女人会骗人”,抑或是“美即是好的”,都是一概而论,这是我们社会给“美女”贴的一个标签,都是一种刻板印象,也是将“美女”与这些标签相融合的表现。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做出的行为无论是“巾帼不让须眉”还是“祸国殃民”,都应该在追寻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其所在环境背景之下再探讨,而不是因为她的长相就给她戴上光环或者画上阴影。而这位乌克兰的美女海关总长是怎样的,不妨先不评论,拭目以待吧。
三、参考资料:
[1] 乌克兰“网红”美女当海关总长 缺乏经验遭批 (图)_国际_中国台湾网http://www.taiwan.cn/xwzx/gj/201510/t20151020_10869338.htm
[2] Igor Bascandziev1, Paul L. Harris. 2014. Beauty we trust: Children prefer information from more attractive informant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94–99
[3] 汝涛涛, 王婷婷, 朱莹莹, 钟罗金, 周国富, 莫 雷. 2015. 道德推断中的面孔刻板效应: 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探新. 35(4): 337 – 343
[4] 帕特里夏.A.巴赫,丹尼尔.J.莫兰著,方双虎,王维娜译,2011,接纳与实现疗法理论与实务[M],重庆
(文/龙红,祝卓宏 | 来源/新闻心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