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小资情调与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 16 0

  

  心理导读:我心目中的家庭主妇,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和硬性的工作要求,不用为薪水,晋升,业绩发愁,专心于生活,体验和感受,有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写作。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小资情调与心理治疗

 

  如果一篇女性主义的文章一定要有个苦大仇深的开头,那么我会从这个故事开始。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手机,一部寝室电话大家轮流用。所以经常的情况是,由于我爸妈没法知道我是不是在寝室,所以凡是需要跟家里沟通,都由我主动打电话回去。当然,作为一个刚上大学,不满十八岁,有时候小情绪泛滥到一定需要找个人说说才能缓解的姑娘,我并不只是有事才会打电话回去。

  

  我爸对此很不满意。他认为,大学学的是以后安身立命的专业,而不像中小学是为了高考这块敲门砖。你必须全力投入学业,没事干打什么电话。

  

  我对此也很不满意,想家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我爸充满忧虑地跟我说,你的弱点就是你那些小资情调。

  

  是的。我爸对我的这一评价无比中肯,并且在我之后十多年的求学经历里不断被证明。我过于轻信直觉,在感情里不考虑得失,凡事凭自己喜欢,导致现在成为一名大龄单身毕业未遂的女青年,且看不到什么找到好工作的希望。换句话说,我爸以他一个成熟男人的社会经验,企图在那个刚进大学的夏天教会我一件事,你的感受是没有用的。

  

  当年不到十八岁的我,和现在已经超过二十八岁的我,齐齐跳起来说,我不相信!

  

  你看,十几年过去,我和这个社会还都没有什么长进。

  

  我当年被小男友鼓动,豪情万丈转的这个专业,就是研究感受的。来我们专业的大部分人,其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为什么妈妈不爱我和我要证明我爸是错的。天赋异禀,两样动机齐备的我,经过花言巧语的坑骗套磁,终于隔着冰冷广袤的西伯利亚大陆勾搭上一名男教授,他为我出好邀请信,耐心等我办完复杂的签证手续,然后在我们见面的第一天他问我,你为什么要来读博士?我想了想回答,因为我想做家庭主妇。

  

  他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拍着我的肩膀边笑边要求我夸奖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幽默感尚存是多么珍稀的一件事。我一边质疑是不是外语表达词不达意所以这么严肃的话题成了一个笑话,一边换位思考似的设想了一下我跟他对家庭主妇这个词的概念区别。大概如下:

  

  我心目中的家庭主妇: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和硬性的工作要求,不用为薪水,晋升,业绩发愁,专心于生活,体验和感受,有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写作。

  

  他心目中的家庭主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不求上进,无法沟通,无力独立生活。

  

  这两份几乎完全不同的描述,其实有一点是相同的,我老爹再一次证明了他的正确:感受是没用的,哪怕你做了家庭主妇,衣食无忧。体验,感受,情绪和爱,不能帮助一个人拿到大学毕业证,不能帮一个人找到工作独立生活。就像耷拉每天怀着一腔深沉的爱给我画了好几个月的小恐龙,我的论文还是没写完。

  

  我的教授大概只是觉得我科研经验不足,于是他开始循循善诱。”一种感受可以被fMRI测量并且表现在不同的脑区成像上面,Hot Spot就是指这一区域脑供血水平提高,说明大脑这时在工作。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能把一种复杂的感受细分为多个脑区信号处理的结果,然后再看每一个脑区的独立功能及它跟其他脑区是怎么联合工作的。“ 总有一天,这种精细,严谨的方法论将为大脑研究提供一张详尽的感情地图,如同之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但是在我的想象里,隔着一层防护玻璃和磁共振机器的噪音,通过话筒告诉黑暗中看不见脸的研究对象,”请想象你自己被爱的感觉“。这是件荒谬的事情。想象中的爱和实际体验到的爱有多少不同,来自人类的爱和来自动物的爱能否相提并论,甚至,爱这个词并不明确,有多少控制,强迫,占有都以爱之名行走世间。我需要面对面跟我的研究对象坐在一起,听他详细描述他脑中的图象,他的感受,他的情绪,我就这么一头栽进了质性研究的不归路,在我(也许可以算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跟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领域挥手道别,开始从事一项每天花样作死不重样的工作。

  

  质性研究跟女性主义的具体纠葛我真不知道,但是质性研究处理起那些不好量化的研究对象却是一把好手。比如耷拉文章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我们可以找一个评价体系,取决于你想从那些方面理解,然后小心的,细致的,分为不同层次的,把这种感受用其他若干比较好能跟直男交流的名词来解释。如果你对此还没有一个概念,那么让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的博士课题访问了60个女人,每个人给我讲5个故事,然后我有了一个一万多条目的分析数据库。

  

  嗯,科学家们如我,确实是吃饱了撑的。问卷快捷方便,走进公共教室一天三百多个样本跟玩一样。为什么非要做质性研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手头能够被研究的东西已经够多了,这些一闪而过的,当事人也许都不会费力去追究到底她感受到的都是些什么的小情绪,在一个直男遍地的世界里,随便冠上诸如PMS(经前综合症)或者CFS(慢性疲劳综合症)其实已经够了。这些情绪的细分没有用处,无法给世界提供多一点清晰可靠的注脚,所以女性主义注定被质疑,被嘲笑,被忽视,被脑洞大开,被视若知己,被醍醐灌顶。

  

  我实习的时候,实习生里有医学生也有心理学学生。按照规定,心理学学生不能参与开药,医学生可以在有上级医生签名的情况下开处方。午饭桌上,一个学心理的学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个问题,按你们医学的标准,到底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有什么根本差别?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需要把病人转给你们开始药物治疗?

  

  说实话,学到今天,我也只能言语模糊态度暧昧的说,看有没有典型症状比如幻听幻视,或者从能不能维持正常社会功能判断。对于那些我们认识,被收入DSM或者ICD诊断体系的,可以算是精神疾病,其他的,都暂时算作心理问题。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诊断体系也对程度语焉不详,很多时候必须依赖主观感受,比如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心情抑郁持续两周以上。请麻烦定义一下心情不好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抑郁先?

  

  心理咨询和治疗之所以吸引了大多数女性,我猜大概在于女性对女性气质本能似的认同,虽然耷拉教育我,社会建构的性别跟生理性别并无关系,女性主义也绝不仅仅是生理性别为女那群人的事情。LGBT权益,社会的权力结构,精神疾病到底怎么下定义,这些都属于女性主义操心研究且希望改变这个社会的事情。但是她跟以前那些革命者不同,她虽然激进,但是她仍然在倾听,她关心的是你被忽视,被沉默,被压抑的那部分感受和体验是什么,然后她把这些东西放在桌面上,转身离开,并不向你要一个解释。

  

  心理治疗其实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当然事情发展到今天,女性主义的脑洞肯定也开到了心理治疗领域。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就完美的(赖皮的)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区别?对不起没区别,整个基于病理学的诊断体系就是错误的。一个人遇到问题,那么就听他说,联系他的性别认同,联系他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他叙述的问题,澄清感受,然后?然后就没然后了。一个人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等着权威来告诉你怎么生活,这恰恰是女性主义想要改变的那种思维方式。

  

  (文/慕容晓舟  来源:豆瓣网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