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道德究竟是什么?

心理健康 21 0

  

  心理导读:伦理学家研究的道德,和一般人口中所说道德并非完全相同。这不意外,同样的一块石头,在专家眼里是亮度纯净度多少多少的宝石,在一般人眼里只是一块漂亮石头。但伦理学家和研究宝石的专家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人人都在宝石鉴定这件事上更相信专家,但人人都以为只要自己读过小学语文,就能知道“道德”这个中文词的正确用法。     ---www.xinlile.com

  



心理学堂:道德究竟是什么?

 

  道德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汇。九年义务教育中,就有一门课叫做思想品德。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不能违反班规班纪,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当然,这都只是基础。我们还被要求拾金不昧,被要求扶老奶奶过马路,把摔倒的老爷爷扶起来,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其实也不会被表扬为品德高尚。

  

  真正品德高尚者,应该像雷锋一样,默默无闻地做好事。然后被国家用宣传机器当作道德模范来传播,这样才能做一个闪闪发亮的螺丝钉,闷声只能作大死,发不了大财,千万不能深藏功与名。

  

  中国古代,也教人有品德。君子要温文尔雅,一日三省吾身: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女子则要三从四德,千万别忘了为喜欢自己的人化妆。

  

  有人觉得,道德就像人的身高体重一样,有高低大小之分。孔子就是圣人,是千古道德标兵。秦桧陷害岳飞,就是罪人,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两者的道德素质高下立判。

  

  有人觉得,道德应该是一套行为规范,有些事符合道德,比如火灾中某位母亲先救出了他人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被烧死了,这叫做舍己为人。有些事不符合道德,比如人民教师范跑跑地震时自己先跑了出去,没有让学生们先走。这叫做……这应该叫做没有舍己为人。

  

  而当我们评价某个人,某件事时,我们也常常提到道德。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坏人,常常就是指他思想道德上败坏。我们说一个人不爱国,对动物没有爱心,不听从父母的话,都容易联想到道德上的败坏。

  

  这么看来,道德和哈姆雷特很像,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不妨碍学者们去研究它,这群学者就是传说中的伦理学家。

  

  伦理学家研究的道德,和一般人口中所说道德并非完全相同。这不意外,同样的一块石头,在专家眼里是亮度纯净度多少多少的宝石,在一般人眼里只是一块漂亮石头。但伦理学家和研究宝石的专家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人人都在宝石鉴定这件事上更相信专家,但人人都以为只要自己读过小学语文,就能知道“道德”这个中文词的正确用法。

  

  专家眼中的道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这就是三种主流的伦理学理论。

  

  一种是作为规范的道德。这群学者认为道德类似法律规范,有些事情符合规范,有些事情不符合规范。比如康德的道义论,认为说谎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自杀也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另一种,是作为人格特质的道德。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类似如此,一个人拥有更多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他就越有道德。而越有道德的人,就越能做出正确的事情。人人都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还有一种道德,是由功利主义所代表。它能作为一种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坏对错。比如说谎如果能促进人类的幸福,那说谎就是好的。如果说谎会伤害人类,那说谎就是不好的。功利主义也能阐释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有多好,或者有多坏。我们应该去做那些道德上比较好的行为,尽可能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这些理论的侧重点不同,道义论重视一项行为是对还是错,在处理大是大非上,有先天优势。功利主义重视一项行为有多好或者有多坏,遇到一个具体的行为细节,它就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而美德伦理学关注一个人是道德上好还是坏,它免去了对行为细节的争论,关注于一个比较稳定的人。

  

  但不管是作为规则的道德,还是作为评价体系的道德,还是作为人格特质的道德,它都时刻对我们施加着影响。几乎每个人都会从道德的维度去评价其他人、事、物,从而主动地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这个意义上,我们都需要道德,我们也都需要了解究竟什么是道德。

  

  (文/Andy Lee 来源/十五言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