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题主的描述,你的焦虑主要是由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带来的。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来源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自我”的概念来自于弗洛伊德著名的3层人格结构理论,其中:
“本我”是我们内心的欲望和恐惧
“超我”是社会和父母教会我们的道德与良心
“自我”则是“本我”与“超我”,内心欲望与外在道德的协调者,同时也是我们头脑中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部分。
可以说,自我是我们人格结构中,直接与外在世界发生联系的部分。所以,当现实中的事物让我们感觉到危险时,自我就会发出信号,提醒我们做出行动、保护自己。这时候的信号,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焦虑”。
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容易焦虑”,其实,这是你的大脑在提醒你压力过大,注意保护自己。
而太焦虑会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当被焦虑困扰时,我们会对周遭每一件事情都思虑过度,尤其关注负面的东西,行动力也会大幅下降,进而陷入“越想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那么,怎样才能缓解焦虑呢?
1. 关注当下,停止猜测
焦虑本质上是头脑为了引起危机感而预测出的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并不一定会变成现实。当你感到焦虑时,大脑会不自觉地偏向你所担忧的结果,而选择性忽视其他的可能。
你可以做一张表格,分析事情目前进展如何,都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当你列完这些内容后,也许会发现,你焦虑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2. 给想法“打标签”
观察自己的想法,不要急于关注想法的内容,而是给它打上标签。如果你发现你正在批评自己,就告诉自己“我在批评自己”;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担忧,就给它打上标签“担忧“。
给想法打标签有助于我们脱离想法的内容,意识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从而能用更客观、平和的方式来看待现在的处境。
3. 将目光放长远焦虑会将我们的目光限制到眼前的威胁上,而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思考。将目光放长远,可以用更豁达、从容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问题。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所焦虑的事情真的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吗?5年,甚至10年以后,你还会如此在意眼前的这个问题么?
4. 做些别的,分散注意力如果你一时在为一件事情反复纠结,不如放下手头的任务,去做些不相干的事,比如看看电影或是出门逛逛。
这并不是浪费时间。在焦虑的时候干点儿别的,可以有效分散注意力,避免陷入前面所说的恶性循环中。
5. 问自己:这个想法有没有用?
有些想法即便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没用的。比如,你现在所应聘的工作要在10个人中录取1个人,因此,你只有1/10的录取率。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却对你没有帮助,它反而会吓到你,阻碍你的行动,最终可能会让你错过这个机会。所以,不妨将注意力集中在有用的想法上,才能让你尽早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不过,如果你的焦虑已经严重到威胁你日常的生活,比如让你寝食难安,无法集中注意力等,那么,请尽早到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就诊。
而如果题主觉得自己的焦虑是由“自制力不够”引起的,
那么,不妨试试自律训练的四步法:
1. 明确目标:开始行动前,根据自己的能力,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2. 细化目标:列出详细的计划,将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可行的小目标,明确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的方式;
3. 做出行动:确立目标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力,这往往需要最多的努力和自律;
4. 自我奖励:完成计划中的每一个小任务之后,都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来激励自己继续完成后面的任务。
其实,焦虑也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的。对我们来说,控制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最好地调动我们地行动力(所谓的“压力也是动力“)。有研究显示,比起完全不焦虑的人,有一定焦虑水平的人,工作效率更高,质量也更好。
所以,也不要一味地强迫自己压抑“焦虑”的情绪(这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妨走进自己的焦虑,了解焦虑背后真正需要别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吧!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医生”——心理社区,康复指导,为你的心灵保驾护航!
标签: 焦虑症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