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心理健康 55 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外边碰到朋友时不希望他注意到自己,也不想和他进行交谈;参加聚会会觉得很煎熬,想要早点回家;不想拓展自己的交际圈,懒得交新朋友......

这种“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妨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人的“泛社交障碍”,简单来说就是回避生活中的社交。

一旦处在社交活动里就会焦虑不安,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沟通能力下降,内心也处于压抑的状态。如果这种封闭状态被打破,个体会很容易做出危险行为。

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的概念是语言学家萧娜·考特尔(Shawna Courter)于二零一六年提出。

泛社交障碍者会在长时间的社交后出现和宿醉相似的状态,会出汗、感到疲倦。她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社交耗费了他们过多的精力,使他们承担了太多压力。

如果泛社交障碍者出席的社交场所越多,他们对社交的恐惧感也就越强,最终,他们会拒绝任何形式的聚会,也不想和他人说话,从而心理变得病态。

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心理距离分区在认知心理学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划分为三个区:舒适区、拉伸区以及恐慌区。这三个区代表着不同的社交状态下的个体心态。

人的内心保护机制具有封闭性,如果感知到有危险就会隔断外在信息,以进行自我保护。

所以“没有交谈就是最安全的”这一点存在于很多人的潜意识里。

对于长时间生活在舒适区的内向者而言,一旦他们熟悉了这种舒适的氛围,就不愿离开舒适区。踏进其他圈子去尝试那些令他潜意识里“恐惧”的社交了。

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不过,我们所有人都有和其他人交谈的内在需要,经常呆在舒适区就会造成自我封闭。

所以,如果你正处于舒适区,应该尽力跳出去,去和他人交流,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了,就一定会获得一段友谊,这会使我们更加的有自信,面对社交恐惧的勇气也就增加了。

撕去“内向者”的标签不少人认为,性格是先天形成的,无法更改。但实际上,没有人是绝对内向或外向的。

心理学认为,内向和外向并不是固定的状态,只不过是不同的性格表达方式罢了。

心理学家Brian Little认为,个体会对自我或他人形成“内向”或“外向”的性格特质,这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更不需要被这个定义所束缚,我们应该去探寻自己的内心需求,尝试突破自己,找到内向和外向的平衡点。

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逃避和自我孤立其实多数恐惧社交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朋友是因为没有人想和自己交朋友,而忽略了自己从没有和他人进行过交流这个事实。就这样,他们对社交保持着恐惧、躲避的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自我孤立的表现。

那些自我孤立的人并不是不想和他人交流,他们只是觉得自己身边的人并不喜欢自己,因此处于焦虑的状态。对社交的恐惧导致他们经常自我否定,十分缺少自我认同感。

其实想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听取别人的看法评价是最快速有效的。

一旦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无法接收外在的信息,也无法得知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更没法从那些正面反馈中获得勇气。这使我们和社会的关联越来越少,存在感越来越低,变成了一个别人眼里“可有可无”的存在。

心理学:一聚会就觉得累,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是一种危险人格

不管我们性格有多内向,总会有几个始终在意关怀我们的人,或许是亲人,或许是曾经的密友。

可一旦你选择自我孤立,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无法再接收到他们对你的关怀了,这时,你的生活就会黯然失色,世界在你眼中或许也就没什么光了。

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没有任何人可以脱离社会,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他的社会性。如果你与社会丝毫没有关联,那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哪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的存在感是在与社会相互交流中形成的,即使你想要保持绝对的独立,远离人群。但是与人接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与其逃避,不如面对。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标签: 熟人恐惧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