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恐惧症的“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 53 0

  造成学龄儿童患学校恐惧症的三大应激源(身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中,学校因素应激源起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孩子得学校恐惧症的直接、根本的诱因。学校是学龄儿童最易接触的社会环境,而在这一阶段,人际关系紧张和课业压力是直接导致儿童学习恐惧的两大主要因素。

  1、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直接互动关系,广义上可理解为任何形式的面对面--书面、口头、姿态和面部表情。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群体关系为中介。  人与人之间有着明显的情感。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同性质会导致儿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漠视等。校园中,和谐与冲突是儿童在与他人或群体的人际关系中经常出现的两种现象。协调与冲突是一个群体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定程度的冲突是群体形态和群体生命延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处关键是要看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究竟是和谐因素起主导作用还是冲突因素起主导作用。假如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和谐为主,那么,我们可以说,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反之,孩子的人际关系就是不和谐的,即紧张的。  与此同时,在学校环境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对其社会化的力量有选择性地吸收。具有自我观念的人最终形成,即学会了社会所期望的社会规范和知识体验等。  若处于此阶段,儿童在学校人际紧张,必然使其社会化进程受挫,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无法向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孩子在学校环境中会有很多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如个人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家庭状况、与同学的交往、与老师的关系等,这些都是造成他们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诱因。当孩子们在学校的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害怕上学,从而产生学校恐惧症。

  2、课业压力太大。  学习功课太多或太难即课业压力过大,使孩子们感到焦虑,千方百计想要逃避它,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转化为身体和心理疾病的症状(学校恐惧症只是其中一种情况),以身体和心理疾病为合理理由,不上学或不做作业,使自己暂时得到解脱。只要工作上的压力减轻了,上学的压力减轻了,孩子们的疾病就会立刻消失,但是当孩子重新面对这些压力时,就会再次出现。这一现象的反复发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如今很大一部分的教育可称为“精英教育”,多数孩子无法获得成功的经验,相反,许多学生常常获得失败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孩子的学习潜能与孩子的实际学习成绩差距过大的情况,从而导致了所谓“相对学困生”的出现,其中一些个体因为始终无法获得成功的经验,导致其学习潜能与实际成绩总是不相符,并被冠以“差生”、“落后生”、“后生”等侮辱人格的称号,极大地刺激了儿童的自尊,使儿童对学习感到恐惧,进而发展到害怕上学。这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学校恐惧症的症状(这个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学校恐惧)。  事实上,学校恐惧症出现的初期症状,这仅仅是孩子面对课业压力无能为力时的自我保护方式。但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较长,则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也就是说严重的学校恐惧症,这个时候不仅孩子们对学校感到恐怖,就是听到有关学校的消息也感到恐怖。它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的症状并不随着压力的消失而消失,而是长期持续的出现。  此外,还有一部分“绝对学困生”,造成这一群体课业压力过大与学校课程设置“一刀切”有关。在个人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少数儿童的发展滞后于其他孩子的发展,在个人发展未达到应有水平时,对多数个体的平均水平采取标准要求,对他们来说太过苛刻,这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就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们对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而产生了学习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了相应的身心疾病。


标签: 学校恐惧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