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 47 0

  自知、自鉴是自勉、自励、自控的基础。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人们早就看到认识自己比较困难。尽管人人都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实践活动的发展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但真正彻底地、明确地认识自己的人并不多。因为一方面人对自己的心理常常不能像测量自己的血压、身高那样做到一目了然,即使可以进行心理测量,对一般人来讲,也不大容易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常常在认识自己时还缺乏一定的积极自觉性、客观性和坚持性,因此,"当局者迷"的情况也就容易发生了。

  要正确认识自我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二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三是从别人的议论、态度中认识自我。

  1.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

  认识自己的外貌、体态等外在特性比较容易,因为你可以通过镜子、照片直接看到。而智力、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人的内在特性呢?

  行为,是人的心理的镜子。通过分析人的行为,就能把握人的心理状态;但是,行为是多变的,它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改变。怎样透过变幻的行为表现来准确地把握人的真实心理特征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我昨天在车上让了座(行为表现),能否认为我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心理特征)呢?首先,你可以自问:我是否只在车上让座而从不做其他好事?如果是,那么让座可能是因为"我在车上喜欢站而不喜欢坐。"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你再自问:在那种情况下,别人会不会也让座呢?如果别人都起身让座,那可能是车快到终点了,或是坐得太久都想活动活动筋骨。如果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再问最后一个问题:我是否经常让座,只要我有座。如果是只此一次,那么是偶然事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经常如此,那才能得出结论:"我"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德。

  当然,行为分析并不是认识自我的唯一方法。青年人已经具备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内省可以直接地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观察和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内省也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方法。

  2.在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识货如此,识人亦是如此。只有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才能找准自我的座标。但是,比较是很有讲究的,必须找准比较的对象、把握好比较的尺度。不然,盲目地比较,只会致使自我认识发生偏差,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找的是十分强大的参照对象,结果发现自己十分渺小;有人找的是很弱小的对手,结果觉得自己强大无比;有人专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缺点,自我感觉不可一世;有人总是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缺点比较,越比越泄气。所以,在与别人比较时,一定要注意可比性,看看双方的基础是否相当、双方的条件是否相同、双方的机会是否均等。只有具备了上述条件,比较才有意义,比较才有说服力,比较才能反映出自我的真实面目。

  3.从别人的议论、态度中认识自我

  不管你自以为多么了解自己,总有那么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是你自我认识中的盲区,这是一个"人知,自不知"的盲目区域。要了解这一部分的"自我",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交往,从别人的议论中得知,从别人的态度中觉察。

  从别人的议论中认识自我,需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对一时一事的看法,那些是一贯不变的看法?哪些是主要观点,那些是次要的评价?要全面地理解他人的意思,不要断章取义。此外,还要注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古人说得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有时,有些意见不便当面提出,你可以从别人对你的态度中觉察出来。如果别人总是对你态度冷漠、甚至充满敌意,那你就得有所警觉。冷静地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或许你会发现不少自己以前从未留意的问题,及时地加以改正,你会重新得到人们的笑脸。但如果别人一向对你热情友好,那也同样需要作自我反省,分析一下自已有哪些方面吸引人,不要对自己的优点熟视无睹,要让它充分地发挥出来。

  认识自我,必须"三管齐下"。任何一条途径的偏废,都会造成自我认识上的偏差。有的人习惯于从以往的经历中看自我,这就可能因为过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或因以前的失败而畏缩不前;有的人一味地与别人比较,自觉比人强时就盲目自大,自感不如人时又坠入自卑;而有的人则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别人的只言片语或无意中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会搅乱对自我的认识。可见,认识自我的途径虽有三条,但每一条途径都不容易用好,因为人只要稍不留意就很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因而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认识自我全面些!再全面些!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