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不 在 聚 光 灯 下

心理健康 37 0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在大学的时候喜欢一个女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白,担心女孩看不上他。他的室友告诉他,女孩喜欢文静有气质的男生:“你要让她对你印象深刻才能进一步发展啊。”于是,男孩报名了全校的演讲比赛,拼命的背稿、准备。到了比赛当天,轮到男孩上台演讲时,他感觉全校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包括那个女生。他心里紧张极了,但是更令他紧张的事情是——他忘词了。呆呆的在台上站了一分钟,男孩夺门而出,一边跑一边在心里骂自己是个废物,并且告诉自己,此生再也不演讲。多年以后,同学聚会,男孩在饭桌上说起了这件事。原本以为会活跃一下气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昔日的同学一个个都带着疑惑的目光问他:“有吗?你忘词了?我们怎么都不记得了。”

  那一瞬间,男孩觉得心里得到了解脱:原来这么多年,只有自己一直耿耿于怀。而在这个故事里,男孩所表现出的心理其实可以用聚光灯效应来解释。

  什么是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2000年某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刊登过一个实验: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佐夫斯基(Kenneth Savitsky)曾将学生分成数组,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着互不相干的任务。他们从中随机抽取一组学生,让他们穿上特别令人尴尬的T恤(印着歌手巴瑞·曼尼洛Barry Manilow的囧像),任务结束,调查学生们注意巴瑞曼尼洛的情况。结论是,穿着尴尬T恤的学生认为50%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窘境,但实际是仅有25%的人注意到他们的尴尬T恤。而且,后续将此次实验的录像重播给未参加该次实验的同学,注意到这些尴尬T恤的人也只有25%。不止如此,汤姆·季洛维奇77做了进一步的实验。这一次随机抽中的同学不再是穿着令人尴尬的T恤,而是印有诸如鲍勃·马力,杰瑞·谢菲尔德或者马丁·路德·金头像的T恤。结论更让人吃惊,学生们仍然相信有50%比例的人注意到了他们的T恤,而事实是,这次只有10%!

  这说明,一个人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糗事放大,认为大家都会注意到ta,但其实不然。别人可能一开始会记住你出丑的状态,但是也不至于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聚光灯效应不是内向人格缺陷、性格短板,这是人类面对关注、面对被评价的正常生理反应。为什么会有聚光灯效应?

  【透明度错觉】

  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别人应该能很容易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但这其实是一种“透明度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会高估自己撒谎的可侦查性,也就是说他们担心自己撒谎被看穿,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容易看穿;人们会觉得,自己的厌恶感表现得很明显,但其他人并没有觉得这么明显;而且,这种错觉在自己情绪强烈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认知结构里“过度透明的环境”会让我们过分地在意自己的瑕疵,从而增加不必要的紧张、焦虑、恐惧。人际交往中透明度错觉带来的“自以为是”也会使我们陷入不必要的矛盾。当个体开始融入一个圈子的时候,总是容易产生透明度错觉。当他们在生气、撒谎、或者制造吸引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看见并且留下深刻印象,自己的情绪、谎言都会在“聚光灯”下变的“透明”。但其实,人们都会欣赏有强大自信的人,自信的人在哪里都是闪闪发光的。聚光灯效应表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要比实际更多;透明度错觉表明,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要比实际更明显。

  聚光灯效应讲的是外表的关注度,你的穿着,发型的不一样会让你感到其他人都在看你,引起自己的不安或者尴尬等。透明度错觉说的是情绪上面的表达,人们会认为自己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别人能轻而易举的读懂自己面部所传达出的情绪,但是面部表达是有限的,不能表达出我们自己的真是情绪。

  从深层原因看,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均源于,我们通常会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受人瞩目的主角,同时也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展示自己,而这使得自身的一些瑕疵在我们眼中被无限放大。

  【自我中心】

  人类的思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看待事物。有的时候,这种“惯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心理能量的损耗,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因为自我中心思维吃苦头。

  自我中心这个概念来自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此时的个体很自私,而是指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是慢慢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但是要完全避免从自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是需要不断学习训练的。

  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固定或者单一,所以在评判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偏见。以聚光灯效应为例,我们对“他人如何看待我们”这件事情上持有偏见。我们总觉得他人十分在意我们的举动,会对某些出丑的行为耿耿于怀,但我们会发现,到头来耿耿于怀的只有自己。

  怎么克服“聚光灯效应”呢?

  人们很容易陷入聚光灯效应中,不信你想想,如果不小心在公共场合绊倒了,是不是会认为所有人都会看你或者嘲笑你?再比如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故事,一上演讲台就脑子一片空白,觉得自己的焦虑被放大了一万倍,呈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知情+自我表露。

  【知情】

  什么是知情?就是在面临一个重大事件的时候,让自己充分了解这个事情。比如在演讲前,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很容易陷入紧张→聚光灯效应→注意力狭窄→犯错→更紧张的死循环中。但是如果在演讲前,告诉自己这次比赛的内容、自己稿子中的优势、自己在演讲时如何调节情绪等等,在比赛的时候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减轻很多的心理压力。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而自我表露能增进个体的自我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当我们发现自己过于紧张自己的表现时,学会将这种紧张倾诉出来;当你觉得尴尬时,也可以描述这种感受,客观地进行描述,不要夸大。直接表露准确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透明度错觉所带来的不理解和不愉快。

  最后,聚光灯效应也跟社交焦虑有一定的关系。有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会极度逃避与人相处,会更加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聚光灯效应的频繁出现是社交焦虑的一个表现。


标签: 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