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原生心理连载57

心理健康 54 0

原生心理连载57

第三章,矢量思维——需求层次、矢量化需求和动机

第三节:矢量思维——动机(节选)

另外孩子们从小通过竞争就可以体会到,我们得到就是别人失去,别人没有而我有,就会有强烈的喜悦,一种强烈的拥有感和对比感。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走上相反的方面,内在的矢量需求没有改变,外在矢量压力也没有减轻,却通过对比获得了虚拟的满足感。资源就是我有你没有,有些孩子自己没有,但是通过看到让对方失去的过程也能体会到一种扭曲的快乐,即所谓的踢猫效应。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所得,甚至没有产生任何的行为和动机,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既没有获得能源,也没有降低消耗,不需要逃避惩罚,但是却获得了快乐,简直是无本万利。

异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原生心理连载57

或许这也是一种类似让爸爸妈妈体会失去自己而获得认可和快乐的转变,正常的家庭很难出现这种心态,大部分正常的孩子看到其他孩子受伤或者吃苦,总是心有戚戚焉,产生的是关怀、帮助等正常的心态。

可以说生病、冒险,是让爸爸妈妈体会到失去的可能,即通过让父母吃苦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甜;冒险和超越自我,是体会使自己失去的感觉,进而体会到更多的甜。

长大以后的这种情绪得到了发展,比如极限运动就是一种体会自己战胜自己的冒险运动,这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外界的评价,转而进入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相结合的状况。经历极限运动挑战以后,如同给内心进行了一次调整和修正,增加了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因而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这种对快乐的预期,超越了对危险的恐惧。

异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原生心理连载57

恐怖片则是通过旁观别人的失去来提体会自己拥有,看完恐怖片浑身鸡皮疙瘩连厕所也不敢上,但是却觉得很过瘾,有些人能够获得自己生活还不算糟的想法。当然大部分人也许仅仅是想证明自己有胆量、满足好奇心等,类似于超越自我的做法。

此外生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经受刺激的时候,会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用以补偿和自我保护,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说,人真是够复杂的。

但是对有些孩子而言,就有些不幸。有些父母极其不负责任,冷漠、辱骂甚至虐待,孩子有所表现和在生病时也得不到关爱,即通过让父母体验失去自己的可能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因而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己不重要、是累赘等负面因素,产生一种缺乏稳定生存环境的状况。但是他们更容易通过使别人失去来体会到扭曲的平衡,产生一种你还不如我的想法,进而得到些许欢乐。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有可能频繁的通过使自己失去和让别人失去的极端手段,来获得畸形内心平衡的做法。

异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原生心理连载57

未完待续……

作者贾旭波,笔名理享,文章全部原创。连载系列,欢迎关注笔者的头条号“原生心理”,可以方便阅读浏览之前和以后的连载文章。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创作动力。

标签: 异常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