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被认为是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您不了解一下

心理健康 212 0

前几日看一档叫《生活帮》栏目,其中有主持人回复观众短信的环节,一位青年发短信求助说自己最近非常痛苦,每天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手,洗完一遍又一遍,洗后如果不小心碰到脸盆边,还得从头来过,停都停不下来,以致把手洗的煞白,很多地方都裂开了口子。上班后同样如此,导致不能正常的接班,多次受到领导的批评,还扣发了奖金,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

强迫症,被认为是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您不了解一下

主持人看过短信以后,用带着调侃的语气说:观众朋友们,如果你有反复考虑或者反复做某件事情,明知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等表现,那么恭喜您得强迫症了,并对强迫症作了浅显的解释。但笔者认为主持人解释的不够全面,“恭喜”二字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我写下这篇关于强迫症的文章,借此来提高广大网友对此病的认识。

强迫症,被认为是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您不了解一下

强迫症又叫强迫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据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的本病患病率为3‰。上述数字显然比较保守,患强迫症的患者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通常青少年或者成年早期是主要发病人群,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别。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强迫性对立观念(例如:一女性患者手中怀抱婴儿,脑子中反复出现将婴儿扔到楼下还是不扔???患者因此而非常苦恼)、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二是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老百姓常说的“洁癖”)、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此外患者称强迫症状起源于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病人一般具有强迫性人格特点,表现为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不完善感,小心多疑,事无巨细必求全求精,且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做事循规蹈矩,过于教条,不善于随机应变,缺乏自信,往往用理智控制情感,用逻辑束缚直觉等等。患有强迫症的患者一般都具有特有的这种强迫性格,有专家认为是这种疾病的“连续谱”。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精神病学家认为除了以上人格特点外,还有可能跟脑内一种叫做五羟色胺(又名血清素)的化学物质的缺乏有关。

治疗方面,一是应用能增加脑内五羟色胺的药物,目前最常用的是氯丙咪嗪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首选氟伏沙明)。药物治疗大多能够有效,但患者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治疗的的时间较长。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原则有:

长时间的原则:足量抗强迫药物治疗要至少3个月,有些病人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视为一个疗程结束,才能评估疗效,不能吃上个2-3个月就评估疗效,决定换药。足剂量的原则:抗强迫药物治疗的时候,剂量一般比较大,有时是说明书上所说的最高剂量,这是因为低剂量下疗效很不好,要应用较大剂量,当然每一位患者情况不同,具体用药剂量要具体分析具体定,但是一般来说,抗强迫治疗时药物剂量是偏大的。 维持时间要长的原则:最大剂量的抗强迫药物取得较好疗效时,这个剂量一般建议维持6个月左右,再考虑减量维持2-3年。 带着症状,顺其自然:有些强迫症状的完全消失比较困难甚至非常困难,患者和家属要做好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的心理准备。二是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的强迫行为,给予行为指导,使其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频率。至于心理治疗就是通过让病人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在治疗中逐渐使其性格得以塑造,去掉精神包袱以减轻其不安全感,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强调务实态度以减轻其不完美感,另外还鼓励病人积极从事体育、文娱及社交活动,使其能逐渐从沉眠于穷思竭虑的境地中解脱出来等等。

患有强迫症的患者内心非常苦恼、痛苦,却又讳疾忌医,不知道到哪里看病?往往家人对患者不够理解,认为是“思想病”,因此未能得到正规的治疗,结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因此导致该病具有高发病率,而很低的治疗率,甚至一部分病人走上绝望自杀的不归路。因此,一旦有上述表现,应立即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门诊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会有一个较好的预后。

从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可以看出,目前强迫症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有一定数量的病人开始寻求治疗。此外现在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很多新闻媒体也逐渐加大对于此类病患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得大众更加关注此类疾病,笔者写此小文,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对强迫症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如果有强迫症治疗方面的任何问题,可以私信跟我交流!

标签: 强迫症心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